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如何喚醒孩子“我要學”的意識

現在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填鴨式”的教育, 那麼父母如何喚醒孩子“我要學”的意識?育兒專家指出, “我要學”的意識, 不可能先天就有, 它需要通過孩子的實踐和學習來獲得, 同時也要靠老師、父母等教育者的悉心點撥。

推波助瀾:鼓勵孩子拆鬧鐘

個案1:暑假一開學, 小學4年級學生小明就自豪地對同學說, 他現在可以將鬧鐘拆了又裝起來了。

小明上幼稚園時, 就將剛買的青蛙玩具給掰開了, 說是想看看它為什麼會跳。 媽媽不僅沒有說他, 反而和他一起研究“青蛙”肚裡的奧秘;上小學1年級時, 小明將媽媽的自來水筆拿過來玩,

Advertisiment
吸了半天自來水後, 問媽媽:“為什麼捏一下, 能進一點水?”媽媽說:“這就像你玩的水槍一樣, 裡邊很有學問呢, 等你以後學物理就知道了。 ”

這個暑假, 他一個人在家, 把小鬧鐘拆了, 但裝不起來了。 媽媽不僅沒有批評他, 反而又去買了個小鬧鐘, 告訴他:“你再拆時, 把零件按順序放好, 然後再按順序裝起來, 不就可以了嗎?”

開學後, 小明每天放學回來都要擺弄半天悠悠球, 琢磨它的結構。 媽媽從不催他做作業, 總是讓他玩夠了, 自己去做。

點評:小明媽媽這樣做, 是激發和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 是他們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可以刺激他們去展開自己的研究和學習。

主動出擊:常常設計調查題

個案2:小平是小學5年級的學生,

Advertisiment
媽媽常指點他搞調查。

小平3年級時, 社區院子裡的汽車越來越多, 很快將老人們鍛煉身體的操場給占滿了。 小平媽媽對小平說:“如果要建停車場, 裝這麼多車, 得建多大的面積呢?”

小平一聽, 立刻拿著卷尺跑下樓去, 測量汽車的長度和寬度, 點了車的數量, 回來算了個總面積給媽媽看。 媽媽說, 這樣一輛挨一輛, 車子怎麼開出去呢?小平第二天又跑出去測量了車開出去需要的空間, 並設計了個行駛路線圖。

這個暑假媽媽給小平的任務是調查“食品安全”, 小平到超市、街頭去調查可能有問題的食品, 將問題食品的外包裝特點, 如沒有生產日期, 沒有生產廠家等分類排列了出來, 他甚至將什麼樣的食品, 對小朋友有害,

Advertisiment
也進行了分析, 寫了一個調查報告, 開學後, 老師還讓他在班上進行了宣讀。

點評:小平媽媽這樣做, 是想不斷地刺激孩子去尋找新的問題, 通過他們獨特的想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去解釋和影響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 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能力。

欲擒故縱:故意不檢查作業

個案3:小學1年級的小玲, 是家中的嬌寶寶, 媽媽吩咐的話, 她總是撒嬌不聽。

有一天, 她看漫畫書, 沒有完成作業, 媽媽知道, 卻不檢查, 讓她睡了覺。 第二天放學, 媽媽問:“昨天作業沒有做完, 老師批評你了嗎?”小玲嘟著嘴說:“批評了。 ”“那我們小玲以後怎麼辦呢?”“我以後先做作業, 再玩!”

以後小玲一放學, 媽媽就打電話回家, 提醒她:“可是你說的噢, 回家要先做作業,

Advertisiment
沒有忘記吧?”

漸漸地, 不要媽媽提醒, 小玲放學回家, 也會先做作業, 再玩了。

點評:角色關係不同, 教育的效果不同。 父母和孩子是親子關係, 父母說的話再有道理, 在孩子面前也會大打折扣;學生和老師是師生關係, 只有老師的話, 才更能喚醒孩子的自我責任感。

小玲媽媽很聰明地看到了這一點, 所以“欲擒故縱”, 讓沒有完成作業的小玲, 直接去面對老師。

揭開傷疤:畫張父親生氣像

個案4:小學2年級的小璐, 老師在他心中沒有權威, 自控能力又差, 作業總是不能按時完成。

心理諮詢師金利波對小璐採取了“揭開傷疤”的做法, 她問小璐:“當你沒有完成作業時, 你最怕的是什麼?”小璐想了一會說:“最怕老師打電話喊我爸爸來。 ”“為什麼呢?”“有一次老師把爸爸喊來了,

Advertisiment
當那麼多老師的面, 把我爸爸批評了一通, 爸爸很生氣, 把我帶回家後, 拿著個棍子, 鐵青著臉, 朝我大喊大叫, 嚇死我了, 晚上做夢, 還夢見過呢, 兇神惡煞的, 好怕人呵!”

金利波讓小璐將“爸爸兇神惡煞的樣子”畫在紙上, 放在案頭, 時時提醒自己, 要按時完成作業。

很快小璐媽媽就說:“小璐現在做作業, 比以前主動多了。 ”

點評:“揭開傷疤”的方法, 在心理學上叫“厭惡療法”。 這個方法, 是利用人躲避危險、遠離痛苦的本能, 來督促小璐好好學習。

我們希望孩子看見前面的目標, 快樂地學習, 而不希望他被後面的狗追著, 帶著恐懼往前跑。 所以說, “厭惡療法”, 是其它方法都無效時, 不得已而採取的方法。

小編溫馨提示:知道了父母如何喚醒孩子“我要學”的意識, 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要注意以上的事項。對孩子百般教育而無效時,最好帶他看心理醫生,而不要隨便採取“厭惡療法”。

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要注意以上的事項。對孩子百般教育而無效時,最好帶他看心理醫生,而不要隨便採取“厭惡療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