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如何對付討厭的嬰兒“旋耳瘡”

有些嬰兒整個耳朵周圍環繞生瘡, 片片潮紅的創面都滲流著黃水, 或生有水皰, 甚至糜爛。 這種瘡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旋耳瘡”, 現代醫學稱之為外耳濕疹。

旋耳瘡初起時耳道或耳殼周圍膚色潮紅、灼熱、瘙癢, 有水皰。 潰後流出黃色汁水、糜爛。 幹後結成黃色痂皮, 痂皮內有膿液。 有的奇癢難忍, 灼痛、黃水淋漓不斷。 若初起時失於調治, 轉為慢性, 反復發作, 耳殼及周圍之皮膚增厚、粗糙、皸裂、上覆痂皮或鱗屑。

旋耳瘡多因膿耳之膿液浸漬, 或鄰近部位之黃水瘡蔓延至耳部, 也有接觸某些刺激物而誘發。 風熱與濕邪蒸灼肌膚,

Advertisiment
故耳部皮膚紅腫、灼熱、瘙癢。 濕盛者則有水泡, 破後黃水淋漓。 風盛則瘙癢不止, 熱盛則灼熱疼痛。 若病久血虛生風化燥, 則皮膚增厚、粗糙、皸裂、作癢。 治療上, 若風熱濕邪浸漬, 宜疏風清熱”除濕止癢;若血虛生風化燥, 則宜養血熄風潤燥。

內治法

(1)荊芥5克、防風5克、牡丹皮5克、通草3克、澤瀉9克、萆薛6克、赤茯苓9克、生薏苡仁15克、甘草3克。 水煎服, 每日l劑。 清熱利濕, 疏風止癢, 用於風熱濕邪浸漬型, 表現為患部皮膚潮紅、灼熱、瘙癢, 有水泡;潰爛後流出黃色膿水, 幹後結成黃痂。 嬰兒可有發熱、煩躁及睡眠不安等症。

(2)熟地黃9克、生地黃9克、玄參6克、牡丹皮6克、紅花3克、白蒺藜6克、僵蠶6克、當歸6克、甘草3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養血熄風潤燥。 用於血虛生風化燥型,

Advertisiment
表現為病程較長, 反復發作。 耳郭及周圍皮膚增厚、粗糙、皸裂, 上覆痂皮或鱗屑。

食療法

(1)蒲公英15~30克(鮮品用量30~60克), 粳米30~50克, 同煮為稀粥。 嬰兒可飲粥汁。

(2)燈芯草3克, 柿餅1個, 以清水適量煎湯, 加白砂糖調味飲用。

外治法

(1)花椒葉、桉樹葉、桃葉各15克, 煎水外洗。 或用菊花、蒲公英各60克, 煎水, 外洗患部並濕敷。 或苦參、蒼術、黃柏、白鮮皮各15克, 煎水, 外洗或濕敷。 也可用馬齒莧、敗醬草、黃柏各30克, 煎水, 外洗或濕敷。

(2)黃水淋漓者, 可用柏石散(黃柏30克、煆石膏30克、枯礬15克, 研為細末, 和勻備用)、青黛散(青黛60克、石膏120克、滑石120克、黃柏60克, 共研細末, 和勻備用)調敷患處。

(3)局部有膿痂者, 可用黃連粉直接撒敷於局部, 或外塗黃連膏, 以清熱解毒。

(4)若耳後縫間開裂者, 可在塗有黃連膏的紗布上撒上生肌散,

Advertisiment
敷貼患處。 每日換藥1次.至治癒為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