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冷熱臉”心理

“上星期孩子還跟媽媽玩不夠呢, 現在他就只想整天膩著爸爸。 ”不少媽媽會有這樣的抱怨。 可是媽媽們也感到很奇怪、很莫名其妙, 不知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個晴朗的下午, 媽媽和2歲的齊齊玩得很開心。 他們講故事、搭積木。 可是當爸爸下班進門之後, 媽媽就好像成了上個星期的剩麵包——被冷落一旁, 齊齊嚷著、追著爸爸, 讓他餵飯, 讓他抱, 只跟爸爸玩。 媽媽呢, 瞬間就被擠“出局”了!

到了晚上, 爸爸希望能哄齊齊睡覺。 可是幾乎每個晚上, 他都會跳出爸爸的懷抱, 奔向媽媽, 嘴裡還喊著:“我要媽媽!”父母都非常奇怪,

Advertisiment
齊齊到底喜歡跟誰玩呢?

在父母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 總會感到孩子一會兒“最愛”、一會兒“次愛”, 這讓自己找不到方向。 實際上, 這是孩子情感和認知能力發展的一種標誌, 它能説明孩子去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進而去瞭解那些關係親疏遠近的奧秘。

可以說, 孩子的這種行為, 能夠使得他在與父母的交往中鍛煉自己與人保持距離的能力, 還能夠説明他逐漸真正地認識到什麼叫自己的獨立性, 並且如何更好、更適宜地表現它。

但是, 孩子為什麼會表現出“最愛”和“次愛”的心態?這是父母最為關心的。

其實, 這個問題並非沒有答案。 事實上, 當孩子出現這種要誰不要誰的狀況時, 正是他表現出與父母感情深厚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一位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告訴父母們:“這說明孩子很自信你們任何一方都是很愛他的, 並且他知道, 他真的知道, 即便是他‘拋棄’了你們誰, 你們依舊還是會以永恆不變的溫柔懷抱來期待他的。 ”簡而言之, 孩子自己心中已經明白:父母都是愛他的。 所以, 如果孩子像家裡唯一的“老闆”那樣喊著:“走開!我只要媽媽”的時候, 爸爸們千萬不要氣惱, 他的話絕對不帶任何的人身攻擊性。

“孩子有時離開一個人, 有時候又黏住同一個人。 這就說明, 他在向父母展示自己:他已經有能力和其他的個體發生各種特別的關係。 並且他還意識到, 如果單獨和父母的一方待在一起, 他就會得到這一方全部的、絕對的關注。 ”美國一位發展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Advertisiment
“同時, 孩子在學著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要求, 學著自己作選擇, 他們努力著希望把自己的影響施加到周圍的環境中。 這一切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

所以, 父母不要對此現象過於憂心忡忡, 要認識到, 這正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但是, 在此期間父母還要進行適當的指導, 否則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孩子出現了“冷熱臉”, 父母該保持何種心態?該如何去處理這時的家庭關係?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如果在這個階段, 你的“出牌”技巧越高明、越合宜, 孩子跟父母的關係就會越親密、越, 良性。

1.父母看淡點兒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丟下自己, 像個跟屁蟲一樣纏著另一方的時候, 首先不要難過或者不舒服。 這個時候, 父母應當有這樣的心態:把這看做是他和另一方(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Advertisiment
這樣你也許就會舒服很多。 被離棄的一方可以如此開導自己:“我終於可以有一點空閒的時間做自己的事了, 難得!”

如果孩子對你說了一些過激的話, 比如“不喜歡你”之類的, 你需要讓孩子知道, 他這麼說會讓你難受, 但也僅僅停留在這個程度就可以了, 不要使得孩子因此而感覺難受或難堪。 當孩子再次“愛上”你時, 你一定要像個忠誠守候的情人一樣, 永遠對他敞開溫暖的懷抱。

2.提出一些“三個人”的建議

即使你被孩子冷落, 但事實上你也可以積極地應對。 例如, 這個時候, 父母可以給孩子提出一些必須三個人一起做的活動, 如捉迷藏、賽跑或者玩兒打仗等。

Advertisiment

如果你的熱情邀請依舊遭到孩子的冷淡拒絕, 那麼也不要一氣之下擺臉色。 這時, 你可以和他們在一個屋子裡, 看著他們玩兒, 或者拿份報紙或雜誌看, 關注著他們。 如果孩子邀請你了, 那就要快樂地加入他們。

3.給孩子一些適應的時間

現代人的生活、工作都非常忙碌, 有時候爸爸或媽媽有可能出門了一段時間後, 回來就發現孩子對自己明顯有所疏遠。 這個時候, 你首先不要過於著急, 而是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來熟悉自己、適應自己, 因為孩子大多還都是慢熱的。

同樣, 你還可以同被黏住的一方商量, 讓他偶爾、適時地消失, 給孩子和自己接觸、玩耍的機會。

4.父母各有自己的角色定位

要想讓孩子與父母雙方都有良好的關係, 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父母雙方各自具有特別的角色定位,這樣就可以讓孩子不只是總跟一方黏在一起。例如,爸爸可以成為故事大王,媽媽是哄寶寶睡覺的溫柔懷抱;再或者,媽媽是個洗澡高手,爸爸則是午後神奇的積木工程師。兩三歲的孩子十分忠於日程和規律,他們習慣每件事情都按照每天的樣子進行,而不願意搞亂它們。這樣的話,父母各有自己的角色“分工”,就會避免出現孩子從早到晚整天只黏住一個人的情景。

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父母雙方各自具有特別的角色定位,這樣就可以讓孩子不只是總跟一方黏在一起。例如,爸爸可以成為故事大王,媽媽是哄寶寶睡覺的溫柔懷抱;再或者,媽媽是個洗澡高手,爸爸則是午後神奇的積木工程師。兩三歲的孩子十分忠於日程和規律,他們習慣每件事情都按照每天的樣子進行,而不願意搞亂它們。這樣的話,父母各有自己的角色“分工”,就會避免出現孩子從早到晚整天只黏住一個人的情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