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愛人

在生活中, 如果父母沒有得到來自孩子的愛, 而僅僅給予孩子大量的愛, 那麼這種愛是單一的。 專家提示, 愛是一種能力, 學會愛能讓孩子更加堅強和善良, 但是孩子並非天生就懂得如何去愛, 他們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和示範。

讓孩子學會表達愛

情景:皎皎14個月了, 在媽媽上班時她由外婆帶著。 一般情況下, 皎皎都表現得很聽話, 可媽媽一回家情況就不同了, 她就是不讓媽媽離開自己一步, 而且不肯好好吃飯和睡覺, 經常哭鬧, 外婆常埋怨是媽媽慣壞了孩子。

分析:從出生那一刻起, 孩子的第一個愛的對象就是媽媽,

Advertisiment
他們希望每時每刻都與媽媽在一起, 並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向媽媽表達愛。 同時他們相信自己是無條件地被媽媽愛著, 因此, 他們跟媽媽在一起時會更隨性地展示真實的自我。

示範:回到家後, 媽媽可以對皎皎說:“寶貝, 媽媽也最想你了。 可是你看, 你整天和媽媽在一起, 外婆都不高興了, 她也是最愛寶寶的, 也想抱抱寶寶, 你快去抱一抱外婆, 她一定會很高興的。 ”這樣做, 是為了讓孩子體驗多種形式的愛, 發現更多愛的對象。

給孩子愛的樣本

情景:濛濛的爸爸媽媽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一天, 濛濛要媽媽帶他去社區遊樂場玩, 媽媽讓他吃了飯再去。 沒想到濛濛指著媽媽喊道:“你這個蠢女人, 真口囉嗦!”在旁的爸爸被濛濛的怪臉逗得笑出聲來,

Advertisiment
不料, 濛濛跑過來生氣地踢了爸爸一腳。

分析:父母之間的交往方式決定了寶寶學會什麼樣的愛, 也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模式。 通常情況下, 如果父母相互尊重, 彼此接納, 能夠很好溝通, 用健康的方式表達愛意,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寶寶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誠意和友情, 更善於和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愛。

示範:媽媽可以對濛濛說:“哎呀, 媽媽餓了, 媽媽要吃了飯再去玩, 這樣才有力氣。 今天爸爸做的飯可香了, 你能不能幫媽媽盛碗飯, 好嗎?吃完飯我們就能去玩了!”這樣做, 可以讓孩子學習父母之間彼此尊重的行為模式。

讓孩子懂得關愛他人

情景:媽媽生病躺在床上,

Advertisiment
可貝貝還是纏著媽媽講故事。 爸爸試圖用零食吸引貝貝, 可是沒過一會兒, 貝貝又跑回來纏著媽媽做遊戲, 爸爸只得強行將貝貝抱出去。

分析:處於以自我為中心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去理解別人的感受, 貝貝不知道處於病痛中的媽媽是何感受。 如果此時讓孩子為病中的父母做些簡單的事, 對孩子來說是有益的。 當孩子用積極的行為表達自己對他人的關愛, 並獲得接納和讚美時, 愛就開始在他心裡生根發芽了。

示範:病中的媽媽可以對孩子說:“媽媽也很想給你講故事, 但你看媽媽生病了, 覺得很難受, 真希望你能給媽媽倒杯水。 ”

情景:吃完飯後, 3歲的冰冰說:“媽媽, 我幫你洗碗好嗎?”媽媽馬上回應:“去去去,

Advertisiment
別給我添亂了, 這是大人的事, 你去看你的動畫片吧!”

分析:2~3歲的孩子願意模仿父母做家務, 希望獲得成就感以及歸屬感。 而不少父母常常拒絕承認孩子的能力, 拒絕給孩子承擔家庭責任的機會, 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認為自己無能而懼怕付出。

示範: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真乖, 媽媽在單位累了一天了, 有你幫忙, 媽媽覺得輕鬆很多, 不過你還太小, 等你長大點就可以幫媽媽洗碗了, 現在幫媽媽把抹布遞過來好嗎?”

父母讓孩子分擔家庭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並感謝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可以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充滿力量的, 感覺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人物, 並為此不斷努力。

欣然接受孩子的好意

情景:外出購物回家後,

Advertisiment
5歲的天天提出要和媽媽一起分享剛買的巧克力, 媽媽非常高興, 狠狠地在天天的臉上親了一下, 然後對兒子說:“謝謝兒子, 媽媽不吃, 留給你一個人吃吧!”

分析:當孩子第一次提出讓父母分享屬於他的東西, 或者要送給父母東西時, 這其實是他生活中第一次創造愛的舉動, 之前他只是被動地接受愛。 實際上, 孩子是想通過主動的“給予”來體驗自我的生命力, 父母不應只在口頭上誇獎孩子而在行為上拒絕, 孩子會認為父母真的不需要, 以後也就不會再有分享的想法了。

示範:面對孩子給予的食物, 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這是給媽媽的?太好了, 媽媽也最愛吃巧克力了, 媽媽來一塊, 天天也來一塊, 以後有什麼好吃的東西, 給爸爸媽媽都留點,好嗎?”父母欣然接受並欣賞孩子送上的東西,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充滿力量和自信。

給爸爸媽媽都留點,好嗎?”父母欣然接受並欣賞孩子送上的東西,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充滿力量和自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