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退縮行為

我們可能經常會發現一些孩子, 精神上無任何異常, 卻表現得孤僻、膽怯、害羞、冷漠、自私、任性、憂鬱、不願與人交往, 寧願自己在家玩積木、看圖書也不願意去幼稚園或學校同小朋友一起玩, 遇到陌生人會趕緊躲避。 這些表現可以被稱為“退縮行為”。

1.原因

(1)內部因素

大部分研究者認為, 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其中氣質因素的影響比較突出。 如凱根等人關於氣質的研究認為, 兒童退縮行為最早表現為行為抑制——膽小、謹慎, 在社會和非社會情景下是以生理特徵為基礎的, 這些行為抑制的孩子與那些非抑制的孩子相比,

Advertisiment
行為喚起的感覺閾限低(鄭淑傑、張永紅, 2003)。 也就是說, 由於氣質差異, 這種孩子的行為不容易被喚起。 表現為平時不愛活動, 對新鮮的事物不感興趣, 缺乏熱情和好奇心。

(2)外部因素

■親子依戀。 依戀理論認為親子依戀關係影響著兒童內部工作模式的建立, 而這種工作模式關係到兒童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 也就是說, 積極的依戀關係會讓兒童感到安全和自信, 促使其主動地探索周圍的環境, 進而與同伴積極互動。 相反, 消極的依戀關係會使兒童感到周圍的環境是無法預測的、不安全的, 導致其不願意去探索, 與同伴等交往時產生退縮行為。

■教養方式。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各方面的影響都很大,

Advertisiment
反映在退縮行為上, 即有兩種方式不太可取:專制型教養和溺愛型教養。 專制型教養主要表現為過度控制子女的行為, 對其態度專橫、粗暴。 當孩子犯錯誤時, 總是批評、指責。 這會導致孩子做事情時總是小心翼翼, 沒有自信, 進而形成焦慮、畏縮、緊張等性格特徵。 溺愛型教養方式表現為, 對孩子過度保護和疼愛, 使其形成了依賴性, 缺少獨立性, 遇到事情時喜歡退縮。

■同伴關係。 行動上有些退縮的幼兒因很少主動參與同伴間的交往活動, 而缺少交往經驗, 社會技能差, 導致被更多的同伴所忽視和孤立。 於是, 他們表現出更少的活動參與性和更多的孤獨感, 使行為更加退縮。

2.對策

第一,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能使幼兒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

Advertisiment
促使其建立自信心。 因此, 父母要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 看到孩子的優點要給予表揚, 對於其所犯的錯誤要以說服、教育和引導為主。 平時, 注意鼓勵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接觸, 創造機會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意識地培養其自信心。 對孩子不要過度保護, 應適當放手讓他更加獨立一些, 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例如, 可以請其他小朋友到家裡來玩, 甚至鼓勵自己的孩子到別的小朋友家住幾天。

第二, 採用遊戲療法。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 可以滿足幼兒情緒、情感的需要, 是一種獨特的實踐活動。 遊戲療法在矯正孩子的退縮行為方面有著獨到的作用, 是改善兒童退縮行為的有效方法。

Advertisiment
遊戲的設計要根據退縮幼兒的不同情況而定, 在家裡或幼稚園中都可以進行。 剛開始時, 可以在家庭內部進行。 家庭成員每人分配一個角色, 內容可以是表演節目, 如唱個歌、講個故事等。 在遊戲進行過程中, 讓孩子多說話、多動, 並給予鼓勵, 讓其體會到活動的樂趣。 孩子慢慢熟悉了這種遊戲後, 在征得其同意的情況下, 可以找來熟悉的小朋友一起參與到遊戲中, 逐漸消除孩子與他人交往時的緊張和焦慮。 當孩子可以與熟悉的小朋友玩得很好以後, 就鼓勵其在更多的人面前表演。 長此以往, 孩子的退縮行為便會得到很好的改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