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帶孩子去市場買菜, 在市場外面有一個花甲老人在賣自家地裡的蔬菜, 價格要比市場便宜, 而且更新鮮。 王麗跟老人討價還價, 最後原本6元的青菜, 王麗給了老人5元。 在回家的路上, 孩子突然跟王麗說:“媽媽, 剛才賣菜的那個老奶奶真可憐, 她看上去比外婆還要老, 卻還要自己來賣菜。 ”孩子接下來的問題卻讓她無法回答, 孩子問, “為什麼老奶奶那麼可憐, 你不多給她1元錢呢?”王麗無語。 在孩子的童心面前, 她真的無法自圓其說了。
在心理學中, 同理心是一項重要的技能, 它直接影響個體與外界的融洽關係。
Advertisiment
同理心是建立良好溝通、獲得他人好感和信任的橋樑。 如果沒有同理心, 很容易漠視他人, 對他人的幸福和悲傷視而不見, 也會嫉妒他人的成就和幸福, 對他人的失敗和不幸幸災樂禍。 可以說, 缺乏同理心是人際交往的毒藥。 孩子還處在建立與世界、他人關係的最初階段, 當孩子流露出同理心的時候, 父母一定要妥善呵護, 切不可忽略不計。 當孩子說“某人可憐”“某人並不是壞人”的時候, 父母絕對不能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Advertisiment
在親子關係中, 同理心顯得尤其重要。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 孩子同理心的差異與親子教育方式關係很大。 在教育孩子時, 如果強調他的錯誤行為對別人產生的影響(比如:因為你做錯事, 奶奶也被罵了), 孩子的同理心就會較敏銳, 比較願意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如果父母一味就事論事, 責怪孩子愚蠢的行為(比如:你怎麼做事總是不動動腦筋?), 孩子的同理心就會不足, 甚至缺失。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理解自己, 但是自己很少主動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 他們會覺得,
Advertisiment
為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Advertisiment
教育孩子未必一定要讓孩子大公無私。 事實上, 完全利他是不存在的。 不過, 這不妨礙培養孩子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一個完全不顧他人感受的人, 就會失去所有的朋友。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孩子陷入這樣孤獨的境地。
專家支招
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前提。 孩子某些不近人情的行為背後, 一定有心理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