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如何與孩子的懶惰作鬥爭

在孩子的缺點中, 父母最能容忍的大概是孩子身上的懶惰。 懶惰甚至不被父母歸於缺點之列, 父母總會說:“我的孩子就是懶點, 沒有別的毛病。 ”父母說這話時, 口氣裡還帶著一點誇耀。

辛勞的父母, 一心為孩子操心的父母, 關心疼愛孩子的父母, 勤快能幹的父母很可能養育出懶惰的孩子。 別以為懶惰不是什麼缺點, 懶惰的孩子將來一事無成。 懶惰是敵意、憤怒、嫉妒等不良心理的根源, 懶惰還會把孩子變得無情無意。

惰性是一種無法按照自己的願望進行活動的精神狀態, 它反映出入在生活中的消極情緒。

Advertisiment
人天生有惰性, 但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有時是極端的懶散狀態, 有時是輕微的猶豫不決。 有人懶于思維, 有人懶於行動, 有人情感淡漠。 如果放棄了與孩子的懶惰作鬥爭, 孩子的惰性將會發展成全方位的。 懶惰的結果是:不上進、不努力、膽小、自欺欺人和得過且過。 懶惰是令周圍人厭惡的缺點。 父母大概是不願意看到這幅景象的。

父母造成孩子的懶惰是從搖籃裡開始的。 母親把孩子抱在懷裡餵奶, 給孩子洗澡, 給孩子穿衣服,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母親做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孩子太小, 根本不知道怎樣做, 需要母親照顧, 但母親往往把“孩子還小”這個理由擴展到孩子該做一切事情的年齡。 孩子永遠可以說:“媽媽,

Advertisiment
衣服髒了, 你洗一下。 ”“媽媽, 這兒亂了, 你收拾一下。 ”“媽媽, 我累了, 需要躺一會兒。 ”這個習慣甚至可以保持幾十年。 有些父母認為:“男孩子不一定要勤快, 用不著做事, 只要功課好就行。 ”其實, 男孩子最容易產生惰性, 他們不願意跟父母交談, 不願參加戶外活動, 不主動結識他所喜歡的人, 愛生氣, 愛罵人。 凡事從逃避為主, 對他人沒有責任感。 這些都是惰性精神狀態的表現。 勤快的父母心甘情願為孩子做事, 奉獻自己的一切, 他們只擔心孩子受苦、受累。 下面列一些有此心理的父母的作為:絕對不指責孩子。 不在精神上塑造孩子, 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評價。 以為孩子長大了就會明白一切。 一切聽孩子的指揮, 孩子叫幹什麼就幹什麼,
Advertisiment
儘管事情是可笑的, 甚至是不可能辦到的。

放縱孩子, 遷就孩子, 連孩子無理取鬧的要求也滿足。

害怕孩子有內疚感, 不對孩子說:“你錯了。 ”

不讓孩子動手做一切事情。

聽憑孩子亂扔東西, 然後默默收拾。

對孩子在飲食起居方面的壞習慣不加糾正, 聽憑所為。

怕孩子生氣著急, 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在外面闖了禍, 父母會說:“這是小事, 你別在意, 錯誤是別人的, 有什麼事, 父母給頂著。 ”或者說:“豈有此理, 我去找老師理論。 ”讓孩子拿父母的缺陷開玩笑。 常告訴孩子:“家裡一切都有, 父母都為你準備好了。 ”顯然, 培養一個懶惰的孩子比培養一個勤快的孩子要容易得多, 父母只需努力做一切事情就夠了。 但這樣做的父母卻是在教給孩子一種自我挫敗的方法。

Advertisiment

那麼如何與孩子的懶惰作鬥爭呢:

●讓孩子自己做他能做的事情, 減少孩子的依賴性。

●給孩子制定努力的目標, 讓孩子為了美好的未來消除低沉情緒。

●減少孩子的抱怨, 鼓勵孩子多動手做。

●讓孩子受挫折, 不要事事都讓他稱心如意, 讓他知道遇事不能一走了之。

●給孩子的生活多增添一些內容, 比如一家人一起去旅遊之類的活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