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如師 教育孩子別犯這些錯!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說得淡漠點, 不過是彼此扶持共同走了一段路的“路人甲乙”。 可是父母往往喜歡越俎代庖, 把孩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種種錯誤的做法, 最後的結果就是複製了另外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或者養出一個拘束不前的“啃老族”。 父母育兒常犯的錯誤, 你們也中槍了嗎?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 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 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 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 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 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

Advertisiment
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 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 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 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 處處保護的結果, 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 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但許多研究都發現, 被過度安排的小孩, 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 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 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的發揮。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 自己卻在看電視。 要求小孩要有禮貌, 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駡。 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 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 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就該儘量陪著他讀書, 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 也可以與孩子共讀。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 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Advertisiment

4、只關心學業, 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 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 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 拿到高學歷好成績, 不是競賽的結束, 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 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 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 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 父母想要滿足孩子, 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 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 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 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 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 現代人只有消費, 除了買,

Advertisiment
還是買, 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 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發現, 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 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的喘不過氣, 最後只好宣佈放棄。

專家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 也給孩子一條退路, 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 他也還有一條退路, 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Advertisiment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是許多父母的信念。 為了及早作好準備, 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 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 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 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 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 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 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 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 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 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麻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麻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于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麻痹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麻痹化的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于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