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普遍都認為對於孩子不能過分的溺愛, 不能對孩子百依百順。 那麼在遇到老人對孩子特別寵愛的情況, 應該怎麼做呢?
春節, 姥姥過來和我們一起住。
老人總是特別疼孩子。 每天, 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 都用在了伺候我家的寶貝女兒身上, 從穿衣吃飯、刷牙洗臉這樣的常規服務, 到扮老貓、扮大馬、扮烏龜的特殊任務, 全都興高采烈地搞一人承包。 整天樂呵呵地忙上忙下, 讓我樂得清閒。 唯獨有一個問題比較麻煩, 就是她慣孩子慣得實在有點兒離譜兒。
疼愛並不能帶來喜愛
就好比今天早晨,
Advertisiment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 卻讓她特別沮喪―去幼稚園的路上, 姥姥問女兒:“你最喜歡的人是誰啊?”――“媽媽唄!”
如此冰冷的現實, 無疑嚴重打擊了姥姥那顆脆弱的心靈。 到家以後, 她把整件事情講給我聽, 口氣中滿是嫉妒的味道:“還是自己生的親啊!親娘親, 骨血親, 打斷骨頭連著筋!別人怎麼疼都沒有用啊!”
孩子的教育
姥姥想不明白:怎麼你天天管孩子,
Advertisiment
“當然向著我了!你平時什麼都聽她的、依她的, 在她看來, 你連她都搞不定, 遇到事情她還能指望你搞定嗎?”我嘀咕道。
“可我捨不得啊……”
超級大好人=沒有力量
捨不得對孩子說“不”, 肯定不是我家姥姥一個人的困擾。 在我的工作中, 經常聽到有家長發出如此感慨:一看到孩子那雙黑黝黝、水汪汪充滿期盼的大眼睛, 整個人都像充滿了無敵神力一般亢奮, 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趕緊幫他實現願望, 哪裡還顧得上考慮應該不應該!
所以, 他們無法拒絕孩子的任何要求, 更喜歡採用一些小手段去應付了事, 蒙混過關。 就像我家姥姥一樣, 他們愛說“快點把鞋子穿好, 爸爸快要到家了”,
Advertisiment
總之, 他們只會呈現環境和條件的不允許, 而堅決不會表達他們的不允許。 在孩子面前, 他們永遠扮演超級大好人。
只可惜, 在孩子心中, 這樣的大好人卻是一個缺乏力量的人。 和他們在一起, 孩子相信自己是強大的一方, 同時也是必須考慮應對一切問題的一方。 在這種狀態下, 表面上看孩子掌控一切, 但潛意識裡卻缺乏安全, 那種由於被限制而感到的安全。
禁忌的另一面是安全感
很多截然相反的東西都是相互依存的。 從來沒有聽過“不”, 就無法確認什麼是“是”;從來沒有被限制的人, 反而體驗不到基於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
Advertisiment
想像一下, 如果你獨自一人置身於漫無邊際的草原荒漠, 最為強烈的感受, 大概也不是自由, 而更多是恐慌吧!(不要跟我套用森林公園的經驗, 你心裡知道森林公園也是有安全邊界的)只有等你蓋好一間茅屋, 確認圍牆堅固之後, 才會安心睡覺不是嗎?圍牆是限制, 同時也是安全的保障。
再比如, 當你去非洲埃及那些文化習俗與我們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旅行時, 導遊的很多廢話你都不會太在意, 但如果聽到“以下這些行為在當地是禁忌, 千萬不能……”時, 你一定會豎起耳朵邊聽邊記。
因為只有確定了什麼是“不可以”的, 你才能確認:哦!只要我不做這些“不可以”的, 我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一定是“可以的”。
所以, 當父母明令禁止孩子不可以玩火、不可以咬電線、不可以像爸爸一樣喝酒的同時,
Advertisiment
這就是限制帶來的安全感。
小編總結:溺愛孩子會害了孩子, 孩子的要求無論是否有道理一味的滿足, 是對教育孩子不好的影響, 父母在滿足孩子的要求時應該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