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尊重孩子交友的權利

記 者:為什麼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 同伴對他們的影響會勝過父母對他們的影響?

孫雲曉:我們大家都發現, 一般孩子在10歲以前會非常聽父母的話, 父母說這件衣服漂亮, 他們就會覺得這件衣服漂亮。

但是,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 特別是上了中學以後, 一般父母就會發現, 這個時候, 同伴對孩子的影響就慢慢勝過父母的影響:媽媽說這件衣服好看, 同伴說這衣服俗, 俗不可耐, 孩子馬上就會附和同伴的意見, 不再喜歡這件衣服。

這種現象就叫群體社會化。 群體社會化一定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實現的, 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Advertisiment

為什麼孩子越大越受群體社會化的影響呢?

那是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獨立交往的能力, 他們只能跟隨父母, 依賴父母, 聽從父母的指揮。 孩子長大一點後, 漸漸開始脫離父母的視線, 跟同伴在一起的時間多了起來。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從單個的家庭走出來的, 他們彼此見面, 不由自主地都會有一種孤獨感、恐懼感, 都希望儘快得到同伴的接納、認同, 並在同伴中確立自己的地位、作用。 一個孩子若老是和同伴作對, 會被同伴排斥、拋棄。 孩子若被同伴拋棄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失意感, 心裡會充滿焦慮。

所以, 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總是希望自己在同伴中擁有比較好的印象。

Advertisiment
一旦有了同伴的認同、接納、欣賞, 孩子心裡就會有一種安全感、成就感、滿足感, 幹什麼都心情愉快、舒暢。 否則, 孩子就會鬱鬱寡歡, 幹什麼都覺得沒勁、提不起精神。

記 者:同伴交往對孩子的吸引力在哪裡?對他們的成長有何價值和意義?

孫雲曉:同伴交往, 因為他們的年齡相近, 知識、閱歷、心智發展水準相近, 所以他們在一起, 會有很多相同的興趣點和興奮點, 一下子就能找到共同的話題。 你看孩子們見面, 不需要介紹, 不需要名片, 只要擁有一點相同的氣息, 馬上就能走到一起, 找到心靈的共鳴。 這是父母無法給予他們的享受, 所以, 孩子天生“愛紮堆”。

一家一戶的孩子, 若沒有同伴間的交往、磨合, 很容易成為“窩裡橫”, 養成撒潑、耍賴、蠻橫不講理的脾氣。

Advertisiment
但是, 若是同伴在一起, 情況就會大為改觀:因為大家的年齡相同、家庭地位相同, 誰都沒有指揮、駕馭別人的權利, 所以彼此都得謙讓點、忍耐點、替別人多想點。

同伴交往不僅能鍛煉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自我反省能力, 能使孩子改掉各自身上的“小霸王”脾氣, 為他們情緒、情感、個性的良性發展提供可能, 還能為孩子成年後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 所以, 父母應尊重他們交友的權利, 為他們交友提供方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