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成長在一個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環境中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我的爸爸媽媽從我小時候起就經常吵架, 還動手。 小時候我堅定地站在媽媽這邊, 因為爸爸總是打媽媽, 有一次媽媽被打得趴在地上, 很久很久都沒有起來。 ”
“後來, 媽媽的家裡人把爸爸打得.流了一碗血, 兩邊的親戚彼此也合不來, 去奶奶家, 奶奶家的人說媽媽家不好, 去姥姥家, 姥姥又說爸爸家的人都很壞, 後來我就誰家也不去了, 爸爸媽媽又怪我不走動。 ”
這種家庭環境下, 女孩越來越不愛說話, 封閉、內向。 去年大學畢業,
Advertisiment
“我現在特別想找一個對我好, 靠得住的男朋友, 可以依賴他, 然後我再也不回來了, 直到他們老去......”
這個女孩的故事特別直接地讓我們看到一個成長于父母相互指責、爭吵, 甚至拳腳相見的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後會遇到的麻煩和困難。 而我們, 會否也在有意無意間正為自己的孩子製造著這些暫時隱形的麻煩和困難呢?
故事中的長大後的女孩的性格問題
1女孩特別想找一個對她好, 靠得住的男朋友, 可以依賴他。
愛情是成年人的遊戲, 彼此獨立, 彼此依靠才是健康。 把自己的幸福全部託付給對方是件很危險的事, 這個道理已為人父母的你應該很明白。 但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卻往往不明白,
Advertisiment
2在人際交往中的自我封閉。
很多成長自這種吵鬧家庭的孩子都像這個女孩一樣表達過成人之後性格內向、自我封閉的苦惱。 與之同時, 他們的父母雖然吵吵鬧鬧, 但可能都深愛著這個孩子, 甚至是為了這個孩子才維繫著這個家。 他們可能從來沒想過吵架、互相指責會給孩子帶來如此大的困擾。 在孩子的世界裡, 爸爸媽媽的愛本是一體, 爸爸媽媽一起構成了孩子的絕對權威和依賴, 但是當爸爸媽媽互相指責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爸爸媽媽到底誰對?誰錯?面對這麼大的困惑, 孩子小小的心靈最直接的生存之道就是逃避, 不說話, 不面對, 一次次的負強化最終會導致孩子自我封閉起來。
相親相愛是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很多爸爸媽媽都經歷過被孩子要求不斷重複講某一個故事, 一邊又一遍, 不許有絲毫改動, 稍有改動他們就立即制止。
百多年前, 心理學家佛洛德在對他的孩子的觀察中也發現了這個現象, 並把它稱為“強迫性重複”。 在人際關係中, 強迫性重複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關係模式的不斷複製, 譬如, 小時候的關係模式是信任, 那麼一個人就會不斷複製信任,
Advertisiment
父母要以身作則
如果你希望孩子將來婚姻美滿幸福, 請和你的另一半相親相愛, 我們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去重複那些美好的樣板。
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如果沒有控制住, 一定要告訴孩子, 這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情, 和你沒有關係, 不是你的錯。
心理學家發現一些孩子的生病和家裡父母的爭吵呈正相關, 心理動力學的角度, 孩子是以自己的生病為武器來控制和改變家庭的氣氛。 這是人類潛意識當中的自戀式歸因, 這樣的歸因的傷害性可想而知。 但在生活中, 我們都是平凡人, 誰也難保自己沒有情緒失控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