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心得:家有小小獨行俠

我們家離女兒的小學較遠, 坐公車需要四站路, 而且上下車前後各要穿越兩條交通幹道。 得知這一情況, 很多朋友都說恐怕我們6年都得每天接送女兒了。 我笑了笑, 告訴他們不用擔心, 因為自打到學校報到那天起, 我就已經和女兒約定, 3天后便不再接送, 讓她自己憑學生月票往返。

起初, 女兒對即將獨自出門顯得很緊張, 有我接送的3天裡, 她每天默誦公車站的名稱, 伸頭張望窗外飛掠而過的標誌性建築, 喃喃自語:“這裡有個郵局, 拐彎是麥當勞, 對面是少年宮……媽媽, 到了少年宮就要準備下車了, 對吧?”

Advertisiment

3天后, 我給女兒一張手繪地圖, 目送她獨自上學。 地圖上, 我給她標出了沿途各公交站牌以及郵局、麥當勞、少年宮等的位置。 我還跟女兒“約法四章”:過馬路要走斑馬線, 耐心等行人綠燈亮起;儘量走在人行道上, 但刮大風時要注意避開巨幅看板;一個月臺可能停靠幾路甚至十幾路公車, 要看清來車線路, 不要搭錯車、搭錯方向;不要輕信我們會派人來接你, 有時候, 一個人走更安全。

第一次獨自上路, 女兒說她一路背誦“四大紀律”, 緊張得出了一身汗。 我和先生聽了以後都很心疼, 但萬事開頭難, 教育孩子, 有時候心腸得硬一點, 鼓勵孩子與潛在的依賴性和惰性做鬥爭。

果然, 不出一個星期, 女兒就完全放鬆下來了, 甚至還自豪地向我們宣稱,

Advertisiment
她是班上小朋友中第一個獨自上下學的。 我們才知道, 老師在關於交通安全的班會課上, 特別請女兒到講臺上給同學們介紹經驗呢。 “我把媽媽的‘四大紀律’都講給同學聽啦, 老師直誇我膽大心細。 ”女兒驕傲地告訴我。

但女兒也不是沒有出過“小狀況”。 有次, 她在回家的車上被兩個大女孩的談話吸引住了, 一不留神坐過了站, 下車後才發現街景全是陌生的。 我問女兒, 當時緊張、害怕嗎?她說, 起初緊張了兩分鐘, 鎮定下來後, 她認為應該先去看站牌, 結果發現自己只坐過了一站。 “然後, 我就決定朝公車來的方嚮往回走。 ”

“嗯, 這個判斷是對的。 ”我肯定了她的決策, “然後呢?”

“中途, 我見到一位正在吃晚飯的報攤老伯伯,

Advertisiment
就過去詢問, 證實了自己的方向是對的, 接著越走下去, 周圍的景物就越似曾相識, 漸漸就認出了回家的路。 ”

女兒的當機立斷令我十分欣慰, 但我仍然追問了兩個問題:“坐過了站, 還有一種方法可以輕鬆回家, 你知道嗎?”“怎麼判斷哪些人是當地居民, 能夠給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呢?”

女兒思考片刻, 回答說:“我可以到對面的車站去, 坐同一路公車返回前一站;至於問路, 找報攤老伯伯、商店阿姨最方便, 修自行車的大叔一般也熟路。 ”

看來孩子潛在的能力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全面, 從此以後, 我非但沒有改變讓她獨自上學的決定, 反而更加堅定了信心, 相信這個鍛煉對女兒有益。 於是, 為了訓練女兒的識路能力, 在去上興趣班、去家教老師家甚至去公園時,

Advertisiment
我都有意識地帶她走不同的線路, 和她一起比較交通的方便程度及所費時間, 讓她知道, 在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 可以“條條大路通羅馬”。

現在, 女兒的方向感很強, 任何線路只要走過一遍, 就能牢記標誌建築, 對路過的公交路線也瞭若指掌。 這個小小“獨行俠”已經升級為“小導遊”了, 每逢學校組織同學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抗戰紀念館, 女兒都會幫同學設計出最經濟的換乘路線圖, 被同學們稱為“活點地圖”呢!(文/湘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