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必學!嬰幼兒發生意外的緊急搶救手冊

預防孩子意外事故發生, 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要告訴孩子, 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具有危險性一定不能碰。 還要學習意外發生後的正確處理方法, 如果真的發生了意外, 急救的常識對我們就非常重要, 所以下面這篇關於嬰幼兒意外急救手冊, 家長你一定要仔細閱讀並牢記在心哦。

家長你一定要仔細閱讀並牢記在心哦。

急救步驟ABC

家庭急救的原則是:及時、準確、有效。 一般的救治步驟有以下四點:

1、應首先除去或避開危害生命的因素。 如電擊傷者, 應立即切斷電源;發生火災時應迅速脫離火災現場;一氧化碳中毒者,

Advertisiment
應立即開門窗通氣和把病人轉至空氣流通的地方;溺水者應立即從水中救出等等。

2、就地進行心肺復蘇。 病員如呼吸心跳停止, 應迅速施行心肺復蘇。 即進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臟擠壓。 在不間斷救治的同時, 可呼救醫務人員。 呼吸心跳復蘇後, 方可搬動或轉送醫院。

3、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處置。 如有出血者, 可採用止血法止血。 對受傷部位進行簡單的處理, 需要進行固定的, 可就地取材進行固定或包紮。 對傷情較重或神志不清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 如解開衣扣, 檢查口腔有無異物, 舌頭有無後墜, 呼吸道是否通暢等。 另外還要注意到對傷患的身體保暖, 以免引起凍傷。

4、醫院治療。 在進行上述處理後,

Advertisiment
應及時聯繫醫療單位前來接應, 或在嚴密監視下轉送有關醫療單位繼續救治, 並要詳細交待病情和處理經過。

常見意外原因及處理方式窒息

發生原因

常見窒息的情況有兩種, 一種是吃到固體食物, 另一種則是嗆到。 如喝奶時忽然改變動作或是寶寶溢奶、嘔吐時嗆到, 此時有可能產生窒息。 寶寶睡覺時姿勢不對, 或床上用具過於多、柔軟, 臉部陷入其中無法呼吸而發生窒息。

可能出現的症狀

寶寶呼吸困難、嘴唇發黑且無法發出聲音時, 就要懷疑寶寶是否已經嗆到或氣管唄堵住, 要進行急救處理。

如何處理

1. 當發現寶寶可能吞入異物時, 要帶上疑似被寶寶吞入的物品到醫院, 確認有無異物存在在寶寶的體內及異物的位置,

Advertisiment
再通過內視鏡將異物夾出。

2. 若異物阻塞住食道或呼吸道, 在意識清醒時應以背擊與胸壓法(嬰兒適用)或哈姆立克法(寶寶適用)幫助排出異物。

3. 若是無呼吸現象, 則施行心肺復蘇法。

預防方法

1. 寶寶的身邊不可以沒有大人, 也別讓大寶寶照顧小寶寶。

2. 不要給嬰兒吃各種堅果、花生、果凍等大塊的食物。

3. 檢查嬰兒活動的範圍內是否安全, 如是否有錢幣、圖釘、小紐扣以及玩具上的小部件是否容易掉落。

被動物咬傷

發生原因

許多家庭都有飼養寵物, 雖然狗和貓看起來都很可愛, 但有時玩得過頭了, 寵物的利牙還是會傷到主人的手腳, 更何況是無法自我防衛的寶寶呢?

可能出現的症狀

如果寶寶有休克症狀、嘔吐或痙攣的現象,

Advertisiment
必須立即送醫。 , 建議施打破傷風疫苗。

如何處理

1. 當寶寶被動物咬傷時, 先用水將傷口清洗乾淨, 並且消毒。

2. 若有出血現象, 則必須先止血, 再以乾淨的紗布蓋住傷口並到醫院施打破傷風針。

3. 如果寶寶身上的傷口還沾有泥土或灰塵等髒汙, 可視情況給予抗生素;如果傷口太髒的話, 用大量生理食鹽水沖洗, 儘量使傷口保持乾淨, 減少細菌污染, 加速傷口癒合。

預防方法

除了擔心寶寶被寵物咬傷或抓傷, 還要防塵蹣及過敏。

昆蟲蟄傷

發生原因

除了夏天發生頻率很高的蚊蟲叮咬傷, 各個季節寶寶都有可能被一些小昆蟲叮咬, 而且這個過程很難被家長發現。 寶寶被叮咬後, 會引起局部的疼痛、發炎、紅腫、出血等症狀,

Advertisiment
這些毒性反應只是局部的發炎現象, 很少會持續擴大甚至造成全身的反應。

如何處理

1. 如有毒刺和毒囊遺留, 用消毒過的針或小刀挑出螫刺。 避免用鉗子取出。

2. 在患處塗一些氨水, 如患處腫脹, 可進行冰敷。 不要使用創可貼等包裹傷口。

預防方法

寶寶的身體、衣物要清爽乾淨, 家中整潔乾淨, 空氣新鮮。 垃圾及時處理以免蚊蟲滋生。

跌、墜傷

發生原因

寶寶總是在跌跌撞撞中長大, 難免會因為跌倒或墜落而受傷。 大家可能認為墜下受的傷最嚴重, 其實有時跌倒造成的傷害遠比墜落來得嚴重, 例如在很硬的地板跌倒也可能導致撕裂傷。 至於墜落受傷, 包括床、椅子、桌子、櫃子等許多傢俱, 都是造成寶寶墜落的主要原因。

如何處理

1. 跌倒或墜下造成流血時,須先採取壓迫止血法,阻止傷口繼續流血。

2. 頭部是最重要的觀察重點,若寶寶出現嗜睡、手腳無力、哭鬧或頭痛情形,應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3. 觀察身體其它部位,包括四肢是否有腫、痛情形,如果情況嚴重,最好到醫院做X光檢查。

4. 腹腔內肝、脾臟受傷時,會有疼痛感;腸子受傷除了疼痛外,也會有嘔吐情形。

5. 發生嚴重跌、墜傷時,表現出很痛苦,有可能是骨折,應儘量避免搬動,等救護人員到達處理。

預防方法

1. 注意所有傢俱的穩定度,包括嬰兒床、學步車、嬰兒手推車等以避免意外發生。

2. 地面宜鋪上軟墊,一方面可避免滑倒,另一方面減少受傷的機會。

3. 不能讓傢俱引誘出寶寶想攀登的興趣。

觸電

小小的插孔,吸引寶寶前去探索,但卻內藏數百瓦電力的危機,足以讓寶寶休克甚至喪命。

可能出現的症狀

觸電與燒燙傷的傷害有類似處,不過燒、燙傷傷害較表淺,觸電傷害較深入,嚴重時可能造成三、四級灼傷。家長可仔細觀察寶寶,一旦發現寶寶有休克、身體發紫或是意識不清、呼吸、心跳停止的現象,可先做初步處理,再送醫急救。

如何處理

1. 用手將溺水寶寶口中的嘔吐物、汙物取出,解開衣服,保持呼吸順暢。

2. 寶寶不小心溺水,可按壓寶寶的胸部,或讓寶寶保持頭低腳高的位置將水排出。

3. 檢查溺水小兒是否清醒,可呼喚或拍打其足底,看有無反應,並用耳朵仔細聽其是否有自主呼吸存在。對於已經沒有呼吸的小兒,須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預防方法

1. 幫寶寶洗澡時,不可單獨把寶寶留在浴室,哪怕幾秒鐘時間。

2. 避免使用太滑的磁磚,亦可在浴室放止滑墊,防止寶寶跌倒。任何可裝水的容器應加裝蓋子,或把容器倒放,廁所馬桶蓋也應蓋上。會走路的寶寶,不要讓他們單獨在湖邊等有水的地方玩耍。

溺水

發生原因

溺水並非在戶外才會發生,由於寶寶的骨胳與運動神經的協調能力尚未成熟,只要容器中的水高度達五釐米左右,就可能對寶寶構成威脅,包括浴盆、浴缸、馬桶等。如在家中溺水常發生在寶寶洗澡時,大人未加以看顧;或是寶寶們在玩耍時不慎落入水中所致。

很多家庭用澡盆給嬰兒洗澡,有時候洗到一半,家長將寶寶獨自留在澡盆裡,雖然水很少,可是這對沒有翻身能力得嬰兒已經非常危險了。

如何處理

沖:沖冷水可讓皮膚立即降溫以降低傷害,但要避免用冰塊直接放在傷口上。

脫:充分泡濕後小心除去衣物,可用剪刀剪開衣物。

泡:浸泡在冷水中以減輕疼痛,如果是寶寶,不要浸泡太久,以免體溫下降過度造成休克

蓋:用乾淨或無菌紗布、布條或棉質衣物類(不含毛料)覆蓋在傷處,並加以固定。

送:送到有燒傷病房或燒傷中心的醫療院所治療。

預防方法

1. 給寶寶洗澡時,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建議最高水溫不超過50℃,以接近人體體溫為佳。

2. 不要把熱水壺等容器放在寶寶可以碰觸到的地方。不要讓寶寶接觸有高溫蒸氣的東西。包括飲水機、微波爐等。不需要過早教導寶寶使用電器,以免造成反效果。

燒傷、燙傷

燙傷分為三度:

1. 度燙傷

屬於表皮燙傷,皮膚會有發紅且疼痛的現象。若立即沖水冷卻至少20分鐘,約莫2~3天可獲得改善。

2. 度燙傷

表皮已燙傷至潰爛並產生水泡,燙傷可能會深及表皮下方的真皮層,約2~3周可痊癒。

3. 度燙傷

燙傷直達皮下組織,皮膚會有發硬、發白或發黑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燙傷,必須立即送院治療。

如何處理

1. 在情急之下不要搖晃寶寶的身體。

2. 撞傷、碰傷、夾傷時可在傷處採取冰敷,一次10分鐘,一天后改為熱敷,一天3次。

3. 儘量不要在瘀青處搓揉,這樣反而會使皮下出血。若要使用藥物止痛,建議儘量以外用藥膏為主。

4. 觀察是否有骨折,若有要立即就醫。當腫痛範圍擴大時,表示情況嚴重要由醫生處理。

預防方法

1. 家中的陽臺、窗臺應加裝欄杆,避免讓寶寶接近。

2. 家中擺設儘量簡單,以免東西太多增加寶寶碰撞到的幾率。

3. 傢俱當中有尖角的地方建議加上安全防護膠套,包括桌角、椅角等都可以做一些處理。

吞食異物

可能出現的症狀

若是異物卡在食道,會嘴巴不斷流口水、無法再吞其它東西、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形;若是阻塞了呼吸道,會哭泣且臉部會發黑;若吞下的異物為尖銳物,嘴巴還可能出血、受傷。寶寶的呼吸道非常狹窄,若氣管被阻,臉部就會發黑,如不能及時將異物移出,很快就會缺氧,在短時間內可能就會停止呼吸甚至死亡。

若暫時還沒有明顯的異狀,吞食異物的寶寶上呼吸道被鎖住,呼吸時通常會出現咻咻的喘鳴聲,如果發現寶寶長期咳嗽或不明原因有類似氣喘的情形,要到醫院檢查。

如何處理

當發現寶寶觸電了,必須立刻切斷電源,並將寶寶移至通風處。如果無法切斷電源,應以不通電的物體,如竹竿、牌尺等隨身可取的絕緣物,使寶寶遠離電源。接著要趕快檢查寶寶是否有灼傷或休克現象,灼傷時必須立刻以冷水沖洗降低灼傷部位的體溫;若寶寶已沒有意識,必須立刻叫救護車或自行送醫急救。

預防方法

寶寶9個月大時開始會到處爬,此時最容易發生危險,因此應讓家裡的寶寶遠離所有電器、電線,並注意電線是否因年久失修而有破損的現象。家中插座的位置也要安裝在寶寶觸摸不到的高度,或是採取一些安全保護措施。有些電動玩具的絕緣效果不佳,也要避免給寶寶玩耍。

頭部遭到撞擊

發生原因

寶寶睡覺時從床上摔落,即使寶寶當下沒有哭鬧,也不代表寶寶安然無恙;寶寶在玩耍的時候也有可能因為摔倒或者碰到傢俱,而導致頭部受到撞擊。

可能出現的症狀

如果撞到頭之後立刻大哭,不久後恢復正常,通常不必太擔心,但要觀察寶寶是否有痙攣、半邊手腳無力、歪斜或是兩邊瞳孔不一樣大的情形,如果有,必須送醫診治;如果撞到頭之後不哭不鬧、臉色發青、頭痛還有嘔吐、痙攣現象,必須立刻送醫急救。

如何處理

若寶寶的手臂單邊不動但沒有疼痛感,則可用三角巾或布,將脫臼部位稍做固定,然後立刻送醫;但若寶寶活動手臂時會有疼痛感,或手臂無力垂下,則需立即送醫急救。當寶寶脫臼時,別隨意移動寶寶患肢,避免移動的過程中造成寶寶患部的二度傷害,先固定患部後施以冰敷,盡速到醫院治療即可。

預防方法

大人們在跟寶寶互動時,避免做單邊的拉提動作。要特別留意的是,若寶寶一旦發生過脫臼,就會多次反復地發生,所以寶寶有脫臼的病史的話,家長跟寶寶玩耍或是進行身體接觸時,都要避免在相同部位用力過大。

脫臼

發生原因

大人單手牽起寶寶或是抱起寶寶時,這個動作會因為單邊施力的緣故,容易造成寶寶手脫臼、扭傷或骨折。

可能出現的症狀

當發現寶寶兩邊的手臂不對等、寶寶單邊的手臂不動、活動手臂卻有疼痛感,或是寶寶自己會避免某部位的肢體動作時,就要懷疑寶寶是否已經脫臼了。

如何處理

1. 如果寶寶碰撞的部位有出血的外傷,必須先行止血,若傷口上有鐵銹、泥土等髒汙則需要立刻到醫院打破傷風。

2. 將患部用木板固定,儘量避免動到受傷的部位並立刻送醫。

3. 若懷疑寶寶有骨折現象,建議要到醫院照X光。

預防方法

要避免讓寶寶一個人或在沒有大人的環境中玩,家長隨時關注寶寶的行動。

骨折

發生原因

寶寶若玩得過頭,不小心撞到、跌的太用力,都有可能會造成骨折。

可能出現的症狀

若是發現寶寶稍微動作或彎曲一下,或是連輕輕觸摸也會因劇烈疼痛而大哭大鬧,遭到碰撞的部位有發黑、腫脹的情形,甚至是有變形的現象,寶寶可能就骨折了。

如何處理

1. 首先確認寶寶剛剛吃了什麼,量是多少?觀察呼吸、脈搏及臉色的狀態,是否有嘔吐、頭暈的現象?

2. 不要馬上催吐,然後帶著能找到裝了寶寶誤食物的容器帶上就醫。

3. 當寶寶的身體接觸到化學用品後,馬上用清水沖洗15分鐘左右。

4. 不要讓寶寶再吃任何東西,包括水與牛奶,喝水稀釋會使寶寶嘔吐,也可能會嗆到。

預防方法

1. 可吃的食物與藥物要分開擺放,且藥物應放在高處,讓寶寶無法碰觸。儘量不要在寶寶面前吃藥,以免他誤以為藥物可任意食用。任何有毒物品,例如鹽酸、清潔劑、漂白水等均應放在寶寶無法碰觸之處。

2. 有毒的液體不要裝在平時裝食品的容器內。

3. 給寶寶服藥時嚴遵醫囑,不要擅自增加分量。過期的藥品及時扔掉。

誤飲、誤食

發生原因

多數寶寶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用嘴巴去"嘗試"各種東西,誤食藥物與有害物品的意外就會發生,廚房、浴室裡的各式清潔用品或是製作某些食物用的物品,如堿粽水,都該避免讓寶寶接觸到。

可能出現的症狀

噁心、嘔吐、腹痛、呼吸急促、昏迷、休克等都是誤食毒物或藥物可能發生的症狀,當寶寶臉色慘白且渾身無力,對他說話也毫無反應,甚至出現了痙攣,寶寶可能就在家長不注意時,吃進了不該吃到的東西。

如何處理

1. 當寶寶被動物咬傷時,先用水將傷口清洗乾淨,並且消毒。

2. 若有出血現象,則必須先止血,再以乾淨的紗布蓋住傷口並到醫院施打破傷風針。

3. 如果寶寶身上的傷口還沾有泥土或灰塵等髒汙,可視情況給予抗生素;如果傷口太髒的話,用大量生理食鹽水沖洗,儘量使傷口保持乾淨,減少細菌污染,加速傷口癒合。

預防方法

除了擔心寶寶被寵物咬傷或抓傷,還要防塵蹣及過敏。

如何處理

1. 跌倒或墜下造成流血時,須先採取壓迫止血法,阻止傷口繼續流血。

2. 頭部是最重要的觀察重點,若寶寶出現嗜睡、手腳無力、哭鬧或頭痛情形,應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3. 觀察身體其它部位,包括四肢是否有腫、痛情形,如果情況嚴重,最好到醫院做X光檢查。

4. 腹腔內肝、脾臟受傷時,會有疼痛感;腸子受傷除了疼痛外,也會有嘔吐情形。

5. 發生嚴重跌、墜傷時,表現出很痛苦,有可能是骨折,應儘量避免搬動,等救護人員到達處理。

預防方法

1. 注意所有傢俱的穩定度,包括嬰兒床、學步車、嬰兒手推車等以避免意外發生。

2. 地面宜鋪上軟墊,一方面可避免滑倒,另一方面減少受傷的機會。

3. 不能讓傢俱引誘出寶寶想攀登的興趣。

觸電

小小的插孔,吸引寶寶前去探索,但卻內藏數百瓦電力的危機,足以讓寶寶休克甚至喪命。

可能出現的症狀

觸電與燒燙傷的傷害有類似處,不過燒、燙傷傷害較表淺,觸電傷害較深入,嚴重時可能造成三、四級灼傷。家長可仔細觀察寶寶,一旦發現寶寶有休克、身體發紫或是意識不清、呼吸、心跳停止的現象,可先做初步處理,再送醫急救。

如何處理

1. 用手將溺水寶寶口中的嘔吐物、汙物取出,解開衣服,保持呼吸順暢。

2. 寶寶不小心溺水,可按壓寶寶的胸部,或讓寶寶保持頭低腳高的位置將水排出。

3. 檢查溺水小兒是否清醒,可呼喚或拍打其足底,看有無反應,並用耳朵仔細聽其是否有自主呼吸存在。對於已經沒有呼吸的小兒,須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預防方法

1. 幫寶寶洗澡時,不可單獨把寶寶留在浴室,哪怕幾秒鐘時間。

2. 避免使用太滑的磁磚,亦可在浴室放止滑墊,防止寶寶跌倒。任何可裝水的容器應加裝蓋子,或把容器倒放,廁所馬桶蓋也應蓋上。會走路的寶寶,不要讓他們單獨在湖邊等有水的地方玩耍。

溺水

發生原因

溺水並非在戶外才會發生,由於寶寶的骨胳與運動神經的協調能力尚未成熟,只要容器中的水高度達五釐米左右,就可能對寶寶構成威脅,包括浴盆、浴缸、馬桶等。如在家中溺水常發生在寶寶洗澡時,大人未加以看顧;或是寶寶們在玩耍時不慎落入水中所致。

很多家庭用澡盆給嬰兒洗澡,有時候洗到一半,家長將寶寶獨自留在澡盆裡,雖然水很少,可是這對沒有翻身能力得嬰兒已經非常危險了。

如何處理

沖:沖冷水可讓皮膚立即降溫以降低傷害,但要避免用冰塊直接放在傷口上。

脫:充分泡濕後小心除去衣物,可用剪刀剪開衣物。

泡:浸泡在冷水中以減輕疼痛,如果是寶寶,不要浸泡太久,以免體溫下降過度造成休克

蓋:用乾淨或無菌紗布、布條或棉質衣物類(不含毛料)覆蓋在傷處,並加以固定。

送:送到有燒傷病房或燒傷中心的醫療院所治療。

預防方法

1. 給寶寶洗澡時,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建議最高水溫不超過50℃,以接近人體體溫為佳。

2. 不要把熱水壺等容器放在寶寶可以碰觸到的地方。不要讓寶寶接觸有高溫蒸氣的東西。包括飲水機、微波爐等。不需要過早教導寶寶使用電器,以免造成反效果。

燒傷、燙傷

燙傷分為三度:

1. 度燙傷

屬於表皮燙傷,皮膚會有發紅且疼痛的現象。若立即沖水冷卻至少20分鐘,約莫2~3天可獲得改善。

2. 度燙傷

表皮已燙傷至潰爛並產生水泡,燙傷可能會深及表皮下方的真皮層,約2~3周可痊癒。

3. 度燙傷

燙傷直達皮下組織,皮膚會有發硬、發白或發黑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燙傷,必須立即送院治療。

如何處理

1. 在情急之下不要搖晃寶寶的身體。

2. 撞傷、碰傷、夾傷時可在傷處採取冰敷,一次10分鐘,一天后改為熱敷,一天3次。

3. 儘量不要在瘀青處搓揉,這樣反而會使皮下出血。若要使用藥物止痛,建議儘量以外用藥膏為主。

4. 觀察是否有骨折,若有要立即就醫。當腫痛範圍擴大時,表示情況嚴重要由醫生處理。

預防方法

1. 家中的陽臺、窗臺應加裝欄杆,避免讓寶寶接近。

2. 家中擺設儘量簡單,以免東西太多增加寶寶碰撞到的幾率。

3. 傢俱當中有尖角的地方建議加上安全防護膠套,包括桌角、椅角等都可以做一些處理。

吞食異物

可能出現的症狀

若是異物卡在食道,會嘴巴不斷流口水、無法再吞其它東西、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形;若是阻塞了呼吸道,會哭泣且臉部會發黑;若吞下的異物為尖銳物,嘴巴還可能出血、受傷。寶寶的呼吸道非常狹窄,若氣管被阻,臉部就會發黑,如不能及時將異物移出,很快就會缺氧,在短時間內可能就會停止呼吸甚至死亡。

若暫時還沒有明顯的異狀,吞食異物的寶寶上呼吸道被鎖住,呼吸時通常會出現咻咻的喘鳴聲,如果發現寶寶長期咳嗽或不明原因有類似氣喘的情形,要到醫院檢查。

如何處理

當發現寶寶觸電了,必須立刻切斷電源,並將寶寶移至通風處。如果無法切斷電源,應以不通電的物體,如竹竿、牌尺等隨身可取的絕緣物,使寶寶遠離電源。接著要趕快檢查寶寶是否有灼傷或休克現象,灼傷時必須立刻以冷水沖洗降低灼傷部位的體溫;若寶寶已沒有意識,必須立刻叫救護車或自行送醫急救。

預防方法

寶寶9個月大時開始會到處爬,此時最容易發生危險,因此應讓家裡的寶寶遠離所有電器、電線,並注意電線是否因年久失修而有破損的現象。家中插座的位置也要安裝在寶寶觸摸不到的高度,或是採取一些安全保護措施。有些電動玩具的絕緣效果不佳,也要避免給寶寶玩耍。

頭部遭到撞擊

發生原因

寶寶睡覺時從床上摔落,即使寶寶當下沒有哭鬧,也不代表寶寶安然無恙;寶寶在玩耍的時候也有可能因為摔倒或者碰到傢俱,而導致頭部受到撞擊。

可能出現的症狀

如果撞到頭之後立刻大哭,不久後恢復正常,通常不必太擔心,但要觀察寶寶是否有痙攣、半邊手腳無力、歪斜或是兩邊瞳孔不一樣大的情形,如果有,必須送醫診治;如果撞到頭之後不哭不鬧、臉色發青、頭痛還有嘔吐、痙攣現象,必須立刻送醫急救。

如何處理

若寶寶的手臂單邊不動但沒有疼痛感,則可用三角巾或布,將脫臼部位稍做固定,然後立刻送醫;但若寶寶活動手臂時會有疼痛感,或手臂無力垂下,則需立即送醫急救。當寶寶脫臼時,別隨意移動寶寶患肢,避免移動的過程中造成寶寶患部的二度傷害,先固定患部後施以冰敷,盡速到醫院治療即可。

預防方法

大人們在跟寶寶互動時,避免做單邊的拉提動作。要特別留意的是,若寶寶一旦發生過脫臼,就會多次反復地發生,所以寶寶有脫臼的病史的話,家長跟寶寶玩耍或是進行身體接觸時,都要避免在相同部位用力過大。

脫臼

發生原因

大人單手牽起寶寶或是抱起寶寶時,這個動作會因為單邊施力的緣故,容易造成寶寶手脫臼、扭傷或骨折。

可能出現的症狀

當發現寶寶兩邊的手臂不對等、寶寶單邊的手臂不動、活動手臂卻有疼痛感,或是寶寶自己會避免某部位的肢體動作時,就要懷疑寶寶是否已經脫臼了。

如何處理

1. 如果寶寶碰撞的部位有出血的外傷,必須先行止血,若傷口上有鐵銹、泥土等髒汙則需要立刻到醫院打破傷風。

2. 將患部用木板固定,儘量避免動到受傷的部位並立刻送醫。

3. 若懷疑寶寶有骨折現象,建議要到醫院照X光。

預防方法

要避免讓寶寶一個人或在沒有大人的環境中玩,家長隨時關注寶寶的行動。

骨折

發生原因

寶寶若玩得過頭,不小心撞到、跌的太用力,都有可能會造成骨折。

可能出現的症狀

若是發現寶寶稍微動作或彎曲一下,或是連輕輕觸摸也會因劇烈疼痛而大哭大鬧,遭到碰撞的部位有發黑、腫脹的情形,甚至是有變形的現象,寶寶可能就骨折了。

如何處理

1. 首先確認寶寶剛剛吃了什麼,量是多少?觀察呼吸、脈搏及臉色的狀態,是否有嘔吐、頭暈的現象?

2. 不要馬上催吐,然後帶著能找到裝了寶寶誤食物的容器帶上就醫。

3. 當寶寶的身體接觸到化學用品後,馬上用清水沖洗15分鐘左右。

4. 不要讓寶寶再吃任何東西,包括水與牛奶,喝水稀釋會使寶寶嘔吐,也可能會嗆到。

預防方法

1. 可吃的食物與藥物要分開擺放,且藥物應放在高處,讓寶寶無法碰觸。儘量不要在寶寶面前吃藥,以免他誤以為藥物可任意食用。任何有毒物品,例如鹽酸、清潔劑、漂白水等均應放在寶寶無法碰觸之處。

2. 有毒的液體不要裝在平時裝食品的容器內。

3. 給寶寶服藥時嚴遵醫囑,不要擅自增加分量。過期的藥品及時扔掉。

誤飲、誤食

發生原因

多數寶寶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用嘴巴去"嘗試"各種東西,誤食藥物與有害物品的意外就會發生,廚房、浴室裡的各式清潔用品或是製作某些食物用的物品,如堿粽水,都該避免讓寶寶接觸到。

可能出現的症狀

噁心、嘔吐、腹痛、呼吸急促、昏迷、休克等都是誤食毒物或藥物可能發生的症狀,當寶寶臉色慘白且渾身無力,對他說話也毫無反應,甚至出現了痙攣,寶寶可能就在家長不注意時,吃進了不該吃到的東西。

如何處理

1. 當寶寶被動物咬傷時,先用水將傷口清洗乾淨,並且消毒。

2. 若有出血現象,則必須先止血,再以乾淨的紗布蓋住傷口並到醫院施打破傷風針。

3. 如果寶寶身上的傷口還沾有泥土或灰塵等髒汙,可視情況給予抗生素;如果傷口太髒的話,用大量生理食鹽水沖洗,儘量使傷口保持乾淨,減少細菌污染,加速傷口癒合。

預防方法

除了擔心寶寶被寵物咬傷或抓傷,還要防塵蹣及過敏。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嬰幼兒發生出現便秘的原因?

    進食配方粉易出現便秘,可能的原因:1、配方奶粉與母乳相比,不易被嬰兒消化且增加胃腸負擔;2、沖調配方粉時,粉相對多;3、進食配方粉,還同時添加鈣劑和維生素D。出現便秘,除了去除上述原因,可服用益生菌... [詳細答案]

  • 1回答

    嬰幼兒發生秋季腹瀉,怎麼回事?

    秋天來了,秋季腹瀉又開始找上孩子了。輪狀病毒主要是引起秋季腹瀉的原因,也可是腺病毒等。無論何種病毒,在前期發熱、嘔吐後,迅速出現水樣腹瀉。主要侵襲6月至3歲的嬰幼兒,年齡越小越容易出現腹瀉併發的脫水... [詳細答案]

  • 1回答

    如果嬰幼兒發生便秘有什麼辦法快速治療

    媽咪愛可以有效的治療寶寶的便秘。媽咪愛的主要成分是兩種腸道益生菌,它們可是健康人腸道中的正常菌群成員。這兩種細菌可以在寶寶腸道內迅速定植,抑制腸道內的有害細菌,從而使寶寶腸道的菌群恢復正常的平衡狀態... [詳細答案]

  • 1回答

    嬰幼兒發生枕禿了,是什麼意思?

    孩子在醒時總是活動不停,交感神經興奮,代謝旺盛;轉入睡眠時,人體進入基礎代謝,但孩子的植物神經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只能從代謝旺盛漸漸過渡到基礎代謝,所以體內大量的熱能仍然會以出汗的方式釋放出來。如果孩... [詳細答案]

  • 1回答

    請教醫生,嬰幼兒發燒是怎麼回事?

    發熱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常是呼吸道感染的最初表現。發燒時,呼吸道表現常同時出現,但有時是先發熱才出現呼吸道表現。孩子發燒需要都喝水!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