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必須教給孩子的六件事

1 開心
一個人首先要開心, 如果連開心都做不到, 那什麼也談不上了。 有人說, 有些時候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暫時忍耐痛苦, 雖然不開心, 但是也很有意義。 其實, 為了一個目標而忍受的一些東西, 並非不開心, 他可是身體上苦一點, 情感上孤獨一點, 但是他的內心並非不開心, 因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喚他。 真正的不開心就是對自己的徹底失望、被動的屈辱和內心不可揮散的空虛與恐懼。
沒有誰願意不開心, 為什麼還有太多的人擁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開心呢?其實, 開心與否更多時候不是與事情有關而是與人的心境有關。

Advertisiment
快樂與其說個性使然, 不如說是一種素質和能力。 快樂需要一個豁達心胸和樂觀的心態和足夠的安全感。 不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於懷, 而能夠迅速的從委屈、傷痛中恢復, 不為過去所累, 不為未來而憂, 活在當下, 不為過多的欲望所累, 能夠自我悅納、自得其樂, 這怎麼是一個性格了得, 只是一種素質。
所以, 為人父母, 對孩子要慈愛有加, 讓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夠的溫暖和歸屬感;要求孩子時要嚴格卻不能嚴厲、兇惡;當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時候, 要引導孩子樂觀通達, 讓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態面對現實, 現實就不會那麼糟糕。 總之, 讓感到人生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 學會快樂, 是教育中再重要不過的事情。
Advertisiment

2 放鬆
人類的智慧和能量是驚人的, 但是人們的自我束縛、自我困擾、自我矛盾太多了, 所以大多數人不僅無為無能而且煩惱無盡。
在妨礙人類潛能發揮的諸多因素中, 緊張應該是比較突出的一個。 人在放鬆的狀態中, 思維是開放而且活躍的, 而在緊張中是封閉而僵化的, 就好比在臺上演講, 放鬆讓人侃侃而談, 而緊張讓人結結巴巴。
很多時候, 我們還是太容易緊張了, 這是因為我們從很早就養成了緊張的習慣, 每當面對挑戰、危險和不確定因素的時候, 面對那些在我們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時候, 面對那些重大的場合的時候, 我們總是緊張不已。
小時候見到老師的緊張和如今見到領導的緊張是一樣的,

Advertisiment
小學時走進考場的緊張和後來面試時的緊張沒有什麼不同。
這些緊張妨礙了我們自我的發揮。 其實有什麼值得緊張的呢, 只要我們能關注當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環境和事情結果所能帶來的影響, 我們就不會感到緊張, 我們只想著發揮自己, 事情就簡單了, 往往我們在這個時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緊張。 我認為暴力的強迫是導致孩子緊張的重要根源之一。 粗暴的讓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脅是我們應該格外注意避免的。

3 專注
彌散的陽光算不了什麼, 而如果用凸透鏡把它凝聚起來, 則可以使物體燃燒。 人的精力也是如此, 散散慢慢, 渾渾噩噩, 一天天過去, 什麼進步和變化也沒有, 但是, 心系一處,

Advertisiment
持之以恆, 就會創造出讓人驚訝的成績, 那些讓我們尊崇的人必定是善於集中精力的人。
有些人看似漫不經心, 實際上很專注。 但是這種人是少數, 更多的人看似緊張兮兮, 但實際上用不下心去。 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來關注問題, 卻只用百分之十時間來解決問題, 關注越多, 壓力越大, 精神上已經“苦”的不行了, 行動上還沒有開始, 到最後不做不行了, 只好草草了事, 好可憐。 但是, 有幾個人敢說自己身上不存在這種現象呢?
所以, 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 創造和利用各種各樣的刺激來吸引孩子的注意, 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 我們就盡可能的不要去打擾他, 至少不要因為吃飯去打斷他,
Advertisiment
晚吃一會兒飯沒什麼, 飯菜涼了可以再熱一下, 孩子專注狀態十分珍貴的, 我們這一點麻煩千萬不能忍不得。 孩子的專注狀態一貫的被破壞, 他的專注能力就會受到損害, 這將是終生的損失。

4 主動
人生中雖然也有禍從天降和好運撞頭的事情, 但是更多的時候, 災禍和幸福還是要靠我們主動去避免和爭取。 人生更多的時候像是一次自助餐, 想要什麼要靠我們自己去拿。
主動才有機會, 以逸待勞只是特殊情況。 主動才能成長, 嘗試越多, 經驗就越多, 應變就越強, 閱歷越廣, 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驚小怪。 相反, 被動保守則會導致成長停滯。
孩子天生具有很強的主動性, 什麼都想試一試, 什麼都想嘗一嘗, 新鮮的事物、刺激的感覺讓他們樂此不疲。 為什麼許多孩子那麼木訥和被動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時候,大人禁止的東西太多,管制的太嚴厲,讓孩子不敢去嘗試。孩子個性強還好,個性要是比較弱,就會處處擔心、生怕越軌,從而精神生命開始萎縮。

5 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讓我在偏執和毫無主見選擇,我寧願孩子偏執。偏執雖然很多時候都很討厭,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險,但是,當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時候,就能夠成功。現實中,很多時候正確的都是睿智的少數人,只有能夠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堅持自己的見解,才能夠不吃盲目從眾的虧。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寫了一本書《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許多人說這本書比英特爾集團更能提升的他的身價,這本書確實充分說出了強大的自主意志對於成功的決定性意義。
假如孩子沒有主見,他就永遠不能成功,只能跟著別人的想法走,只能任憑環境的擺佈,無論人家的想法是對是錯,無論環境是否適合他。一個人假如沒有主見,那麼,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屬於他,而屬於外在的各種影響。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壞,父母都喜歡孩子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發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於對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這些必要的東西之外,有沒有多餘的東西呢?當自己因為孩子忤逆而發火的時候,是否有一點“控制欲”在內心做崇呢?當孩子的做法我們十分看不慣但並不無大礙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允許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評論呢?我的觀點是,身為父母不應該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暴跳如雷,相反要為孩子毫無想法、只會聽從而憂心忡忡。

6 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當他在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時,能夠比較公允的對待,既不會過分顧及自己,也不會過分顧及他人。過分估計自己,他人不會接受,過分顧及他人,自己喪失方向。我不想在這方面進行道德討論,公正並非直接對應正義。我想強調的是,公正是一種能力,善於理解他人,通俗的講就是“講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對上司能夠“拎的清” ,會做到不卑不亢,面對朋友和家人能夠“拎的清” ,會做到和諧雙贏;面對下屬或者比自己的晚輩等能夠“拎的清”,會備受尊敬。公正是一種原則感和分寸感,知道什麼時候說不,知道自己應該持什麼態度,堅持什麼立場,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義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備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須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公正的相處狀態,既不強迫孩子,也不遷就孩子。

為什麼許多孩子那麼木訥和被動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時候,大人禁止的東西太多,管制的太嚴厲,讓孩子不敢去嘗試。孩子個性強還好,個性要是比較弱,就會處處擔心、生怕越軌,從而精神生命開始萎縮。

5 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讓我在偏執和毫無主見選擇,我寧願孩子偏執。偏執雖然很多時候都很討厭,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險,但是,當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時候,就能夠成功。現實中,很多時候正確的都是睿智的少數人,只有能夠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堅持自己的見解,才能夠不吃盲目從眾的虧。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寫了一本書《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許多人說這本書比英特爾集團更能提升的他的身價,這本書確實充分說出了強大的自主意志對於成功的決定性意義。
假如孩子沒有主見,他就永遠不能成功,只能跟著別人的想法走,只能任憑環境的擺佈,無論人家的想法是對是錯,無論環境是否適合他。一個人假如沒有主見,那麼,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屬於他,而屬於外在的各種影響。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壞,父母都喜歡孩子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發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於對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這些必要的東西之外,有沒有多餘的東西呢?當自己因為孩子忤逆而發火的時候,是否有一點“控制欲”在內心做崇呢?當孩子的做法我們十分看不慣但並不無大礙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允許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評論呢?我的觀點是,身為父母不應該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暴跳如雷,相反要為孩子毫無想法、只會聽從而憂心忡忡。

6 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當他在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時,能夠比較公允的對待,既不會過分顧及自己,也不會過分顧及他人。過分估計自己,他人不會接受,過分顧及他人,自己喪失方向。我不想在這方面進行道德討論,公正並非直接對應正義。我想強調的是,公正是一種能力,善於理解他人,通俗的講就是“講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對上司能夠“拎的清” ,會做到不卑不亢,面對朋友和家人能夠“拎的清” ,會做到和諧雙贏;面對下屬或者比自己的晚輩等能夠“拎的清”,會備受尊敬。公正是一種原則感和分寸感,知道什麼時候說不,知道自己應該持什麼態度,堅持什麼立場,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義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備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須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公正的相處狀態,既不強迫孩子,也不遷就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