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怎樣說,小孩才會聽

兩三歲的小孩子似乎總是不聽話, 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 譬如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無論你輕言細語還是嚴肅地說上多少遍, 他們總是不肯聽, 因此常常令眾多的父母煩惱。 仔細觀察發現, 不是小孩不聽話, 而是做父母的不會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這種年齡的小孩子已具備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但這種潛在的能力只有通過適合其年齡特點的說話方式才能夠被啟動並得到充分發揮。 那麼, 做父母的應該怎麼說, 兩三歲的孩子才會聽話呢?
1、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實物或動畫形象
兩三歲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判斷能力,

Advertisiment
還不能直接依據父母口中的是、不是, 要、不要, 可以、不可以, 應該、不應該等判斷語句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 但若把他們喜愛或厭惡的各種實物、形象作為“外力”, 卻可以對其行為起到鼓勵或制止的作用, 因為在這些物象當中, 飽含著他們多種純潔而深厚的情感。 譬如, 小孩子都比較喜歡黑貓警長、白鶴阿姨、啄木鳥醫生, 討厭毛毛蟲、蒼蠅、蚊子, 害怕大灰狼、狗熊、刺蝟等。 依據小孩的情感傾向, 有意識地經常使用這些物象與他們交流, 就可以進一步強化小孩對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為。 如孩子睡覺不喜歡蓋被子, 父母可說:“天黑了, 小朋友要睡覺了。 蚊子就會嗡嗡地叫著說“唉, 我的肚子好餓呀,
Advertisiment
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點吃的吧。 ”孩子冬冬聽完, 就會乖乖地把被子蓋上了。
2、借助以小孩為“主角”的故事
如:快3歲的冬冬依戀媽媽。 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 就哭鬧不止, 幼稚園的阿姨、家裡的保姆怎麼哄也哄不住。 有一天, 媽媽嘗試著編了一個故事講給冬冬聽,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這麼講的:“有一個小朋友, 媽媽給他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 叫冬冬。 可是, 這個小朋友給自己換了一個名字, 叫跟——屁——蟲, 小名叫蟲蟲。 因為他總是像一條小蟲子跟在媽媽的屁股後面。 他到幼稚園, 班上的同學就問他:“你就是蟲蟲同學吧。 ”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聽的, 蟲蟲這個名字多難聽呀, 以後媽媽不在的時候, 我再也不哭了。 於是,
Advertisiment
這個朋友就又變成媽媽的好冬冬了。 愛聽故事是小孩的天性, 在他們心目中, 虛構的情節也是真實的生活, 而且對故事的內容深信不疑, 尤其是把他變成故事中的主角時, 他對自己在其中的表現就格外關注, 如果大家對主角的表現滿意, 他就會高興和喜歡, 並在實際生活中體現主角的行為傾向;如果大家對主角的表現不滿意, 他就反感就害怕, 並在實際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為傾向。 這種說話方式在運用過程中有極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3、借助小孩心目中的“權威人物”
兩三歲的小孩常常會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向你表達這樣的意思:你這樣做不對, 我們老師說應該那樣做。 也就是說, 與小孩接觸親密、關係親近的人的態度與行為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有效的引導作用。
Advertisiment
我們不妨把這樣的人稱為小孩心目中的“權威人物”。 但小孩對待權威人物的態度有一個特點:當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 你的話他不一定聽得進去, 而不在現場的第三者卻有可能被當成權威。 譬如在家的時候, 幼稚園的老師可能成為權威。 在幼稚園的時候, 父母就有可能成為權威。 借助這些可親可敬的人來引導小孩的行為, 常常很靈。 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後, 不肯讓媽媽往身上抹爽身粉, 媽媽就對他說:“寶寶洗了澡, 抹上這個粉就會感覺特別舒服, 再也不長那種討厭的紅豆豆了。 你瞧, 你的皮膚像白雪公主一樣白, 多可愛呀。 幼稚園的申老師知道了, 也會高興的。
Advertisiment
”因為老師知道了會高興,

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4、借助有趣的活動來鼓勵
俗話說:小孩愛吃搶飯, 的確如此。 一個小孩吃飯可能吃得不好, 要是幾個小孩一起吃, 他們就會爭著吃、搶著吃。 是飯菜香嗎?不一定。 原因就在於這不僅僅是吃飯, 還是一場小小的比賽。 小孩子一般都喜愛活動, 活動的趣味性、競爭性和激勵性對他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小孩的生活設計成各種活動, 通過活動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引導。 比如, 小兵不到3歲就能自己穿褲子了。 看小兵穿好了褲子, 媽媽拍拍手, 說一句“小兵真能幹”, 就激起了他學習穿鞋、洗手等的欲望。 實際上, 小孩的榮譽感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烈, 但又很單純、質樸, 沒有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紙做的小紅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懷疑精神獎勵在引導小孩行為當中莫大的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把引導小孩各種行為的道理同他們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動等緊密結束起來,耐心地啟發、督促,就會發現:你的孩子原來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可愛的乖孩子。
孩子總不能按父母的指令做時應注意:
●經父母多種方式的啟發,孩子對指令仍沒有什麼反應,父母就應注意觀察孩子的智力發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後的表現,以便及時發現,及時干預治療。
●有的孩子常常是還未聽完父母的要求就急著做,因此出現偏差。
●智力發展沒有任何問題,也聽得懂父母的指令,但就是不願意按父母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對父母的話毫無興趣,是故意不願做。

沒有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紙做的小紅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懷疑精神獎勵在引導小孩行為當中莫大的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把引導小孩各種行為的道理同他們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動等緊密結束起來,耐心地啟發、督促,就會發現:你的孩子原來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可愛的乖孩子。
孩子總不能按父母的指令做時應注意:
●經父母多種方式的啟發,孩子對指令仍沒有什麼反應,父母就應注意觀察孩子的智力發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後的表現,以便及時發現,及時干預治療。
●有的孩子常常是還未聽完父母的要求就急著做,因此出現偏差。
●智力發展沒有任何問題,也聽得懂父母的指令,但就是不願意按父母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對父母的話毫無興趣,是故意不願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