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父母怎麼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威信的樹立必不可少。 父母只有樹立好威信, 才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然而這不是靠說教或者是打罵的方式能建立的。 那麼父母怎麼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呢?有人認為多與孩子玩鬧, 會使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利於建立威信, 這種顧慮其實不必要。 一個能夠和善地和孩子一道玩的父親或者母親, 往往是孩子最喜歡的人, 也是最有威信的人。
孩子的成長時刻受到父母的影響。 因此一個有威信的父親或母親, 總是時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
Advertisiment
父母既要平等地對待孩子, 使孩子樂於和父母玩耍遊戲, 同時, 又要建立起父母應有的威信。 父母的威信首先要建築於“統一的原則”,對與孩子有關的事都應儘量處理得合情合理, 賞罰分明, 尤其要說話算數。 常見有的母親帶孩子去醫院看病, 當孩子不肯配合聽診時, 母親可能會答應各種各樣的願望, 如:出去買大蛋糕、買大汽車等, 如果許願都實現, 還算不錯。 如果許願之後,
Advertisiment
威信往往來自於兩種力量:一是對方的身份、職權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二是對方的人格魅力及情感所產生的力量。
父母怎麼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
?
建議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給孩子做榜樣, 以“無為”變“有為”
古話說:“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Advertisiment
2、育子方法上多投入、適時改變
家長要多看書, 學習家庭教育理論, 用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來指導如何教育孩子。
Advertisiment
不要給自己找藉口, 忙於工作等等, 沒有什麼事比教育孩子更重要。 不要等到問題的出來了再補, 或者埋怨, 要防患於未然。
父母要求的統一, 對其威信的樹立非常重要的。 如果當父母教育態度不一致時,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提相反的要求。 如, 爸爸處理問題簡單粗暴, 媽媽可以不表態, 也不要當場反對, 待事情過後, 媽媽再說服爸爸, 以取得一致看法後, 再去安撫孩子, 說明自己的不對, 使孩子既不感到委屈, 又會從內心深處信服家長, 接受教育。
3、尊重理解、接納關愛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都是一個有思想, 有個性, 獨立的人,
Advertisiment
4、加強和孩子的溝通,做到嚴愛結合
嚴愛結合最能樹立真正的威信。父母要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係。失度的愛,扭曲的愛,都會產生親子間的感情障礙。平時孩子有了錯誤要及時教育批評,批評完之後要安撫,開導他,使他感受到父母是真愛他的,這樣才不會使孩子產生畏懼及抵抗的心理。這種嚴與愛相結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最能夠使孩子信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極其深遠。家長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自己的威信,才能在孩子的面前樹立榜樣,發揮教育作用,才會使孩子耳濡目染,真正起到示範作用,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我們的每一位家長朋友們都能夠堅持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使你的教育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
家長應該如何做到威而不怒
?
對孩子,不發怒不代表不威嚴。有人說,父母的威嚴就如牽扯著風箏的線,沒有這線,孩子容易迷失方向。家長的威嚴是要讓孩子由衷地尊重、敬畏父母,即使孩子的某些行為被家長拒絕、制止甚至懲罰,孩子仍然會諒解父母的苦心,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到威而不怒,在管教上不但“贏了”孩子,還“贏得”孩子的心呢?
1、切勿態度不一致
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表現得不一致,是教育的大忌。媽媽不准孩子放學後到處跑,孩子卻說是經過爸爸允許批准的。這種情況時有發生。孩子是最喜歡去鑽空子,找到父母教育的漏洞了。孩子很喜歡將有利於自己的意見作為擋箭牌,爸爸教育他,他說是媽媽已經同意了;媽媽質問他,他又說這是爸爸批准的。
父母雙方態度的不一致,除了讓孩子有機可乘,其實也不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塑造。因此,父母雙方在給孩子訂立教育原則之前,一定要充分地溝通協商好,在原則態度上要保持一致性。這樣也就不至於讓孩子不知道聽誰說的話,同時父母雙方的威信也能夠建立起來。
2、要是非分明
小明和妹妹在家玩耍,突然玻璃杯打碎的聲音,爸爸趕不過去一看,玻璃杯碎在地上,小明和妹妹在一旁低著頭,誰都不說話。爸爸問:“是誰摔壞的?”小明指著妹妹說是妹妹碰到的,妹妹又說是哥哥打碎的,兩人互不相讓還因此吵了起來。
類似這樣的情景,有些家長會紅著臉生氣地質問孩子,非要找到罪魁禍首不可。孩子在一旁戰戰兢兢,誰都不敢說真話被懲罰。其實誰對誰錯其實也無補於事了,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明辨是非、賞罰分明的形象。而不是不聽孩子的任何解釋而妄加定論地認為誰錯了,跟著就是又打又罵,這樣孩子心裡是很不服氣的。
面對這樣的情景,家長應該要表明態度,首先要表明態度,自己不會打罵犯錯的人,讓孩子卸下心理防禦,同時還要指出孩子要誠實,要勇於承擔過錯而不是在錯誤發生以後互相推搪,有錯就改,這樣子才能得到別人真誠的原諒。像這樣以溫和的“講道理”代替扯紅臉皮的打罵,會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個是分明、講道理的人,從而樹立了家長說一不二的權威形象。
3、信守承諾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被自家孩子抱怨一句:“你說不算話”吧!當初給給子信誓旦旦地許諾說這個週末帶他去遊樂園、帶他去吃大餐,孩子滿心期盼地等到週六卻被爸媽一句,今天要加班就給孩子吃了個閉門羹。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懷疑家長說話的可靠性,認為他們都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家長的威信心就會逐步降低,這很容易影響孩子日後品行的成長方向。如果家長教育孩子說做人要信守承諾,就更不會得到孩子的認同了。
家長能否對孩子信守承諾,是能否在孩子心中建立權威的重要前提。在生活中,孩子面前,家長應做到不應輕易向孩子作承諾,一旦許諾,就—定要設法兌現;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對孩子失信,應該及時向孩子說明,不能敷衍了事。
應該鄭重向孩子道歉,並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麼形式彌補。家長以身作則做一個言而有信之人,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成為孩子立正品德的好榜樣。
同時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對別人要講信用、負責任,教育孩子在答應別人之前,要慎重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把握做到,答應別人的事要兌現;對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輕易答應。如果經過再三努力仍沒有做到,應誠懇地說明原因,表示歉意。這些都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傳身教。
4、講原則並堅持
爸爸媽媽如果在教育孩子時有一套原則,並一直堅持實行,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在某些方面是有底線的,是不可逾越侵犯的,那麼孩子便會遵照父母的那一套原則表現得乖乖的,父母的教育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這裡講的原則,不是父母說了算,也不是說規範孩子行為的條條框框,是父母和孩子協商約定的行為準則。
比如,孩子要先把作業完成了才能看電視,或者說看到叔叔阿姨要禮貌地打招呼。這些其實也是家長有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表現得好,家長可以多讚揚鼓勵孩子,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就根據輕重令行禁止,並指出孩子的錯誤,適當地給他一些小懲大誡,例如罰他今天晚上不能看電視。家長要注意賞罰分明,並且要一貫作風,堅持原則。
不能因為太過溺愛、慣寵孩子而喪失原則,對孩子過於遷就。讓孩子感覺父母是說到做到的,不准就是不准,沒有空子可鑽,這樣也就能夠威而不嚴地建立家長的威信了。
5、避免情緒化
家長在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過於激動,保持冷靜和堅定的態度。家長在處理事情上表現理智,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決定是理智的,是不可更改的,那麼孩子便不會再固執己見,順應家長的意思。
但家長千萬不要表現過火以致讓孩子覺得家長過於霸權,什麼都是家長說了算,自己沒有一點自由的空間。家長應該要適當地掌握好這個度,以民主的方式做決定而不是利用大人的理性力量來作為壓制孩子的手段。
當孩子犯錯誤,家長表現得暴跳如雷,情緒激動而不能自製時,孩子的感覺是家長現在是不清醒,不理智的,父母被情緒左右而會對自己做出不公平的對待,這會大大地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因此,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用平靜堅定的語調來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表明態度,避免情緒化,讓孩子感覺父母這樣做出來的決定時深思熟慮、是理性的,自然孩子也就會比較順從地接受。
鼓勵處在困難中的孩子,安慰受到傷害的孩子。作為家長要牢牢記住,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持,往往幾倍於物質上、生活上的給予。4、加強和孩子的溝通,做到嚴愛結合
嚴愛結合最能樹立真正的威信。父母要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係。失度的愛,扭曲的愛,都會產生親子間的感情障礙。平時孩子有了錯誤要及時教育批評,批評完之後要安撫,開導他,使他感受到父母是真愛他的,這樣才不會使孩子產生畏懼及抵抗的心理。這種嚴與愛相結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最能夠使孩子信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極其深遠。家長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自己的威信,才能在孩子的面前樹立榜樣,發揮教育作用,才會使孩子耳濡目染,真正起到示範作用,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我們的每一位家長朋友們都能夠堅持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使你的教育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
家長應該如何做到威而不怒
?
對孩子,不發怒不代表不威嚴。有人說,父母的威嚴就如牽扯著風箏的線,沒有這線,孩子容易迷失方向。家長的威嚴是要讓孩子由衷地尊重、敬畏父母,即使孩子的某些行為被家長拒絕、制止甚至懲罰,孩子仍然會諒解父母的苦心,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到威而不怒,在管教上不但“贏了”孩子,還“贏得”孩子的心呢?
1、切勿態度不一致
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表現得不一致,是教育的大忌。媽媽不准孩子放學後到處跑,孩子卻說是經過爸爸允許批准的。這種情況時有發生。孩子是最喜歡去鑽空子,找到父母教育的漏洞了。孩子很喜歡將有利於自己的意見作為擋箭牌,爸爸教育他,他說是媽媽已經同意了;媽媽質問他,他又說這是爸爸批准的。
父母雙方態度的不一致,除了讓孩子有機可乘,其實也不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塑造。因此,父母雙方在給孩子訂立教育原則之前,一定要充分地溝通協商好,在原則態度上要保持一致性。這樣也就不至於讓孩子不知道聽誰說的話,同時父母雙方的威信也能夠建立起來。
2、要是非分明
小明和妹妹在家玩耍,突然玻璃杯打碎的聲音,爸爸趕不過去一看,玻璃杯碎在地上,小明和妹妹在一旁低著頭,誰都不說話。爸爸問:“是誰摔壞的?”小明指著妹妹說是妹妹碰到的,妹妹又說是哥哥打碎的,兩人互不相讓還因此吵了起來。
類似這樣的情景,有些家長會紅著臉生氣地質問孩子,非要找到罪魁禍首不可。孩子在一旁戰戰兢兢,誰都不敢說真話被懲罰。其實誰對誰錯其實也無補於事了,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明辨是非、賞罰分明的形象。而不是不聽孩子的任何解釋而妄加定論地認為誰錯了,跟著就是又打又罵,這樣孩子心裡是很不服氣的。
面對這樣的情景,家長應該要表明態度,首先要表明態度,自己不會打罵犯錯的人,讓孩子卸下心理防禦,同時還要指出孩子要誠實,要勇於承擔過錯而不是在錯誤發生以後互相推搪,有錯就改,這樣子才能得到別人真誠的原諒。像這樣以溫和的“講道理”代替扯紅臉皮的打罵,會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個是分明、講道理的人,從而樹立了家長說一不二的權威形象。
3、信守承諾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被自家孩子抱怨一句:“你說不算話”吧!當初給給子信誓旦旦地許諾說這個週末帶他去遊樂園、帶他去吃大餐,孩子滿心期盼地等到週六卻被爸媽一句,今天要加班就給孩子吃了個閉門羹。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懷疑家長說話的可靠性,認為他們都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家長的威信心就會逐步降低,這很容易影響孩子日後品行的成長方向。如果家長教育孩子說做人要信守承諾,就更不會得到孩子的認同了。
家長能否對孩子信守承諾,是能否在孩子心中建立權威的重要前提。在生活中,孩子面前,家長應做到不應輕易向孩子作承諾,一旦許諾,就—定要設法兌現;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對孩子失信,應該及時向孩子說明,不能敷衍了事。
應該鄭重向孩子道歉,並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麼形式彌補。家長以身作則做一個言而有信之人,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成為孩子立正品德的好榜樣。
同時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對別人要講信用、負責任,教育孩子在答應別人之前,要慎重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把握做到,答應別人的事要兌現;對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輕易答應。如果經過再三努力仍沒有做到,應誠懇地說明原因,表示歉意。這些都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傳身教。
4、講原則並堅持
爸爸媽媽如果在教育孩子時有一套原則,並一直堅持實行,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在某些方面是有底線的,是不可逾越侵犯的,那麼孩子便會遵照父母的那一套原則表現得乖乖的,父母的教育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這裡講的原則,不是父母說了算,也不是說規範孩子行為的條條框框,是父母和孩子協商約定的行為準則。
比如,孩子要先把作業完成了才能看電視,或者說看到叔叔阿姨要禮貌地打招呼。這些其實也是家長有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表現得好,家長可以多讚揚鼓勵孩子,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就根據輕重令行禁止,並指出孩子的錯誤,適當地給他一些小懲大誡,例如罰他今天晚上不能看電視。家長要注意賞罰分明,並且要一貫作風,堅持原則。
不能因為太過溺愛、慣寵孩子而喪失原則,對孩子過於遷就。讓孩子感覺父母是說到做到的,不准就是不准,沒有空子可鑽,這樣也就能夠威而不嚴地建立家長的威信了。
5、避免情緒化
家長在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過於激動,保持冷靜和堅定的態度。家長在處理事情上表現理智,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決定是理智的,是不可更改的,那麼孩子便不會再固執己見,順應家長的意思。
但家長千萬不要表現過火以致讓孩子覺得家長過於霸權,什麼都是家長說了算,自己沒有一點自由的空間。家長應該要適當地掌握好這個度,以民主的方式做決定而不是利用大人的理性力量來作為壓制孩子的手段。
當孩子犯錯誤,家長表現得暴跳如雷,情緒激動而不能自製時,孩子的感覺是家長現在是不清醒,不理智的,父母被情緒左右而會對自己做出不公平的對待,這會大大地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因此,父母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用平靜堅定的語調來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表明態度,避免情緒化,讓孩子感覺父母這樣做出來的決定時深思熟慮、是理性的,自然孩子也就會比較順從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