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怎麼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個人事務的自理能力是學前兒童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 它能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為孩子將來獨立生活、成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但是, 在重智育的今天, 個人事務的自理能力常常被忽略。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都是怎麼做的呢?下面這些建議可以供你們參考:

讓孩子樹立自我服務的意識自己處理自己的事, 不光是一句口號, 也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 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天天堅持。 因此, 爸爸媽媽除了讓他們體會到其中的快樂, 願意堅持以外, 更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做,

Advertisiment
不是幫爸爸媽媽做。 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 不妨說:"真棒, 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 而儘量少說:"真棒, 能幫媽媽做家務了"。 如果孩子撒嬌, 不願意自己做的時候, 也要堅持到底, 讓他明白他長大了, 以前爸爸媽媽幫他做的事情現在該他自己做了。

提供機會, 讓孩子盡情體驗能力是在過程中得到發展。 孩子只有更多的參與到個人事務的處理過程中, 才能發展他們的個人事務自理能力。 在生活中, 很多事情都可以讓3-6歲的孩子自己去決策, 自己去做了, 比如進餐、選衣服、分配看電視和玩玩具的時間、收拾房間等等。 在做中, 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體驗, 去成長。 爸爸媽媽可以成為幕後的把關者。

營造寬鬆的氛圍,

Advertisiment
學會耐心等待成長需要時間。 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夥伴, 卻被別人討厭;再或者想下棋, 卻亂走一氣。 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 他們需要的時間。 當他嘗試的時候, 等著他, 鼓勵他。 如果遇到早上趕著上班, 那麼請早點叫孩子起床, 給他充足的時間。 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 幫助他。 當他進步的時候, 表揚他, 激勵他。 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會成長得很好。

要求積少成多, 讓孩子逐步獨立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 難度也不一樣。 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安排一個進度表, 一樣一樣地學,

Advertisiment
逐漸增多。 比如可以先學自己用勺吃飯, 做到不灑出來;再學自己端飯、添飯, 讓孩子知道根據自己的需要添合適的量;接著是端湯、使用筷子……這樣, 孩子就漸漸能獨立完成進餐的所有活動。

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個人事務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 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比如, 穿褲子就需要先看褲子的前後, 坐下來, 把腿伸進褲腿裡;想玩小朋友的玩具, 就需要和別人協商, 想辦法征得同意, 而不能搶;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應的規則。 因此,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方法引導是必要的。

自理能力是指幼兒運用各種方法解決所遇問題的能力, 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務能力, 也包括在遊戲、學習和交往過程中自我決策、自我調整和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它是一項綜合能力。 個人事務自理能力的形成, 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0-1 我會表達我的需要誰說小嬰兒只會被動地依賴媽媽, 瞧, 他們在用哭聲、用面部表情和舞動的手腳述說饑餓、滿足、痛苦和快樂, 吸引媽媽為他們服務。 這就是寶寶管理個人事務的最初手段。

發展特徵初生寶寶一切要靠父母, 但他們是一個主動的人。 他們想盡辦法認識和控制這個世界及他們自己。 他把腳放進嘴裡, 嘗嘗這是啥;更會用各種手段吸引父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慢慢長大後, 他們開始不滿足讓父母包辦代替了。 餓的時候, 他會自己把奶瓶往上抬,

Advertisiment
讓牛奶流快一點;吃飽了, 他會把奶瓶推開。 因為他覺得自己最明白自己的需要, 他要自己做主。

--哭是寶寶表達需要的重要方式, 他們用哭聲引導父母關注和滿足他們。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寶寶需要不同時, 他們的哭聲也不一樣呢。

我女兒平平, 作息時間沒規律, 飯不好好吃, 入睡也非常困難, 常常要哭鬧半天, 才能將她哄睡著。 更讓人煩惱的是她一哭就停不下來。

--遵守生活規律, 在該吃飯的時候餓了, 該睡覺時能睡著, 這對小寶寶來說, 並不簡單。 尤其是一些愛哭鬧的寶寶, 特別需要父母多費心, 説明他們形成生活規律感, 這對自理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1-3歲的孩子已逐漸會用語言表達需要, 更重要的是他們將經歷人生第一個獨立關鍵期, 孩子渴望自我服務並從中體會快樂。

發展特徵獨立的需要和不斷增強的能力使他們希望脫離成人的控制和調節,喜歡自己決定和做一些事。這個階段的幼兒會用"我"這個詞來代表自己,隨著使用工具、語言交際、想像和思維等能力的發展,他們不再對成人惟命是從,"不"字開始掛在他們口中,這就是最初的自我決策。此時,勞動是快樂。他們喜歡用毛巾使勁地擦臉、把豆子倒出來又收回去、喜歡看著牙膏被自己擠出來……勞動的意義他們並不明白,他們只是體驗著動作的快樂。以至於他們在學習時很有興趣,而掌握之後卻不願堅持。

媽媽手記軒軒1歲半時就不肯要我們餵飯,自己拿勺子,一勺一勺地往嘴裡塞。開始我們很高興,覺得寶寶長大了,可她掉的飯粒比吃的還多,弄得一片狼藉,收拾起來很麻煩。

--1-3歲的孩子喜歡通過自己做事,來增強對自我、對世界的控制感。不過想歸想,做起來卻很不容易。對成人來說一個簡單的用勺的動作,孩子卻需要反復練習。教給他們並給予充分的練習機會,鼓勵和等待都是必要的。

我們想利用佳佳喜歡玩具的特點,培養她收拾的習慣。剛開始佳佳很愉快地學著把玩具送"回家",可不久,她就沒興趣了,留下滿地的玩具等我們收拾。

--利用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自我服務的習慣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孩子的興趣點變化很快,需要父母多提醒,説明他們堅持下去。

3-6歲的孩子會做的自我服務型勞動越來越多。而且,他們開始學習管理遊戲、同伴交往。他並能夠提出任務,在一定的要求和過程完成任務,也有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展特徵生活自理能力是3-6歲幼兒學習的重要內容。自己吃飯已不是困難的事了,一些更難的活動成為他們"挑戰目標",比如自己穿衣、疊被、系穿鞋等。這些活動是一系列動作的組合,需要孩子雙手協調活動,隨著雙手的靈活性增強,這些任務也難不倒他們。

而自己安排活動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3歲幼兒能根據家庭和幼稚園生活的規律,知道一天活動的順序,並按此順序活動,但在生活和遊戲中他們還不會自己安排活動,一般是看到什麼做什麼,或成人要求做。在父母的幫助下,5歲幼兒就已經能按照自己的計畫做事了。

3歲寶寶的生活已不再局限於家庭,和同伴交往,解決生活、遊戲和學習中的問題成為他們需要處理的個人事務。孩子最初採用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拒絕、搶奪、哭鬧、求助、嘗試錯誤是他們最常用的但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發現這些方法並不有效,於是他們開始學習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比如改拒絕為提出新的建議,改搶奪為輪流使用,改盲目的嘗試為有計劃的嘗試。

媽媽手記樂樂上幼稚園了,自己穿鞋是的難題。不是左右弄反,就是鞋帶系不好。我只好事先把鞋按左右放好並幫他系好鞋帶。

--孩子處理個人事務的能力是和認知、動作技能等發展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的。比如,穿鞋不僅需要手部肌肉的靈活性,還需要孩子能分清左右。父母可通過在鞋子上做記號等方法説明他們學習。

--3歲幼兒有了初步的決策能力。對父母提供的飯菜、衣物和玩具,他們開始挑挑揀揀。此時,若給予他們選擇和安排的機會,不僅使他們學會自我決策,也能使他們的興趣和風格逐步形成。

瑤瑤快6歲了,她想邀請幼稚園的小朋友來家玩。她還告訴我這些都是她的好朋友的。她和阿良玩蹺蹺板,合作得可好了;玩玩具的時候,菲菲總有好點子;小燕每次帶吃的總分給她一點……可她不願意請隔壁的彤彤,因為彤彤不願意分玩具給她玩,又老愛哭。

--在交往過程中,孩子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玩伴,並在交往過程中主動地使用各種辦法,處理交往中的問題,以爭取同伴的喜愛。

孩子渴望自我服務並從中體會快樂。

發展特徵獨立的需要和不斷增強的能力使他們希望脫離成人的控制和調節,喜歡自己決定和做一些事。這個階段的幼兒會用"我"這個詞來代表自己,隨著使用工具、語言交際、想像和思維等能力的發展,他們不再對成人惟命是從,"不"字開始掛在他們口中,這就是最初的自我決策。此時,勞動是快樂。他們喜歡用毛巾使勁地擦臉、把豆子倒出來又收回去、喜歡看著牙膏被自己擠出來……勞動的意義他們並不明白,他們只是體驗著動作的快樂。以至於他們在學習時很有興趣,而掌握之後卻不願堅持。

媽媽手記軒軒1歲半時就不肯要我們餵飯,自己拿勺子,一勺一勺地往嘴裡塞。開始我們很高興,覺得寶寶長大了,可她掉的飯粒比吃的還多,弄得一片狼藉,收拾起來很麻煩。

--1-3歲的孩子喜歡通過自己做事,來增強對自我、對世界的控制感。不過想歸想,做起來卻很不容易。對成人來說一個簡單的用勺的動作,孩子卻需要反復練習。教給他們並給予充分的練習機會,鼓勵和等待都是必要的。

我們想利用佳佳喜歡玩具的特點,培養她收拾的習慣。剛開始佳佳很愉快地學著把玩具送"回家",可不久,她就沒興趣了,留下滿地的玩具等我們收拾。

--利用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自我服務的習慣是非常好的方法。但孩子的興趣點變化很快,需要父母多提醒,説明他們堅持下去。

3-6歲的孩子會做的自我服務型勞動越來越多。而且,他們開始學習管理遊戲、同伴交往。他並能夠提出任務,在一定的要求和過程完成任務,也有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展特徵生活自理能力是3-6歲幼兒學習的重要內容。自己吃飯已不是困難的事了,一些更難的活動成為他們"挑戰目標",比如自己穿衣、疊被、系穿鞋等。這些活動是一系列動作的組合,需要孩子雙手協調活動,隨著雙手的靈活性增強,這些任務也難不倒他們。

而自己安排活動對孩子來說比較困難。3歲幼兒能根據家庭和幼稚園生活的規律,知道一天活動的順序,並按此順序活動,但在生活和遊戲中他們還不會自己安排活動,一般是看到什麼做什麼,或成人要求做。在父母的幫助下,5歲幼兒就已經能按照自己的計畫做事了。

3歲寶寶的生活已不再局限於家庭,和同伴交往,解決生活、遊戲和學習中的問題成為他們需要處理的個人事務。孩子最初採用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拒絕、搶奪、哭鬧、求助、嘗試錯誤是他們最常用的但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發現這些方法並不有效,於是他們開始學習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比如改拒絕為提出新的建議,改搶奪為輪流使用,改盲目的嘗試為有計劃的嘗試。

媽媽手記樂樂上幼稚園了,自己穿鞋是的難題。不是左右弄反,就是鞋帶系不好。我只好事先把鞋按左右放好並幫他系好鞋帶。

--孩子處理個人事務的能力是和認知、動作技能等發展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的。比如,穿鞋不僅需要手部肌肉的靈活性,還需要孩子能分清左右。父母可通過在鞋子上做記號等方法説明他們學習。

--3歲幼兒有了初步的決策能力。對父母提供的飯菜、衣物和玩具,他們開始挑挑揀揀。此時,若給予他們選擇和安排的機會,不僅使他們學會自我決策,也能使他們的興趣和風格逐步形成。

瑤瑤快6歲了,她想邀請幼稚園的小朋友來家玩。她還告訴我這些都是她的好朋友的。她和阿良玩蹺蹺板,合作得可好了;玩玩具的時候,菲菲總有好點子;小燕每次帶吃的總分給她一點……可她不願意請隔壁的彤彤,因為彤彤不願意分玩具給她玩,又老愛哭。

--在交往過程中,孩子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玩伴,並在交往過程中主動地使用各種辦法,處理交往中的問題,以爭取同伴的喜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