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應該具備的三種能力

鏡頭一:9歲的誠誠躺在地板上做完眼保健操後, 沒有馬上起來, 而是躺在地板上, 爸爸連續兩次催誠誠起來寫作業, 但誠誠沒有馬上動。 爸爸第三次邊叫兒子, 邊走到兒子身邊, 踢誠誠一腳, 讓他起來。

假如這個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 許多人可能會這樣做:

1.媽媽不同意爸爸的做法和爸爸大吵。

2.媽媽同意爸爸的做法, 加入爸爸, 呵斥孩子快去寫作業。

點評:沒有哪個孩子願意犯錯誤, 孩子做完眼保健操繼續躺在地板上, 可能想得到片刻的放鬆, 這位爸爸沒有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爸爸可能在做某件事情之前還要抽支煙呢。

Advertisiment

鏡頭二:整個過程, 媽媽一直在旁邊觀察父子兩人的互動方式, 發現當爸爸站在兒子旁邊踢兒子的那一刻, 兒子原本非常放鬆的身體馬上緊張僵硬起來, 雙手立刻緊握成拳。

點評:當孩子面對粗暴時, 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 爸爸對待誠誠的方式給誠城帶來明顯的壓力, 也給自己和孩子之間製造了一種對抗力。

鏡頭三:媽媽把爸爸帶到臥室, 讓爸爸躺在床上, 自己站在床上, 並踢了丈夫一腳, 然後問:有什麼感受, 丈夫說:很有壓力, 很憤怒, 很難過。

點評:媽媽是一個具有察覺力、感受力很強的人, 她能冷靜地看待事情的發展, 而不被孩子和丈夫的情緒干擾。 她用一種讓爸爸體驗感受的方式來讓爸爸明白剛才行為上的不妥之處,

Advertisiment
避免了夫妻間意見不合的爭吵。

當孩子不聽話時, 許多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去打孩子, 而打完孩子, 自己比孩子還痛苦。 當你不能控制情緒時, 也很難有效地解決問題。

給家長的建議: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而沒有得到孩子的回應時, 不要發火,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先反思一下自己:我的要求真的正確嗎?

鏡頭四:媽媽回到兒子旁邊, 坐在地板上, 拉著孩子的雙手, 說:“孩子, 媽媽看到爸爸踢你的時候, 你很緊張, 雙手馬上握成拳頭。 如果你有情緒, 如果你願意講出來, 媽媽很願意聽, 如果你不想講, 媽媽想這樣陪著你。 ”兒子聽到媽媽這番話時, 眼淚奪眶而出, 過了一會說:“媽媽, 我沒事了。 ”

“真的沒事了嗎?”媽媽說。

Advertisiment
“真的沒事了。 ”孩子擦了擦眼淚。 “那……”媽媽的話還沒說完, 孩子打斷了媽媽:“媽媽, 我知道爸爸也是為我好, 我不難過了, 我現在就去寫作業。 ”

點評:當孩子有情緒時, 講道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陪伴孩子給孩子一種支持的力量, 讓孩子感到溫暖, 陪伴帶來的力量會比說教更有力量, 更有作用, 這個時候孩子會自省。 誠誠聽了媽媽的話後, 去主動寫作業, 這個行為是自發自願的, 他自願寫作業時他會很專注。 媽媽用自己對事情的感受與丈夫、兒子互動。

有品質的父母具備察覺、感受、陪伴這三種能力, 這三種能力在教子的過程中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當和孩子發生衝突時, 嘗試運用這三種能力吧, 做有品質的父母, 進行有效的教育。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