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應該坦然地跟孩子談死亡

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 或重於泰山, 或輕於鴻毛。 ”人生在世, 死忙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逃避的事情, 有人出生, 就會有人死亡, 就如太陽東升西落一樣, 是一個真理。

女兒現已6歲, 從小在爺爺奶奶家生活。 前不久她爺爺去世了, 當天我非常猶豫, 不知該如何向女兒說。 於是我儘量平靜地告訴女兒爺爺已經去世的消息, 當即女兒哭了一會兒, 但並未像我想像中那樣不可收拾。 當時我還準備了一本兒童繪本, 叫《長大做個好爺爺》, 裡面從一個小熊的視角, 寫它和爺爺度過的美好時光。 後來, 爺爺因病死了。

Advertisiment
媽媽告訴小熊, 爺爺從此不會醒來了, 小熊很難過, 但是它說:“將來我做爺爺的時候, 也要做個好爺爺, 就像爺爺那麼好。 ”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溫馨, 哀而不傷, 就拿來與女兒一起分享。 後來我發現, 其實孩子對死亡的意識遠比大人想像的要早。 他們本來並沒有覺得死亡有什麼大不了的, 而是在一次次與父母的交流中, 父母的焦慮情緒影響了孩子, 使他們逐漸形成了對死亡的禁忌。 所以, 我覺得, 對孩子應該正確地進行死亡教育。

父母應該坦然地跟孩子談死亡

和孩子談死亡不能直接剝除否認的外衣, 談論死亡的必然。 但是欺騙的方式同樣也不足取, 那是傳遞焦慮的途徑。 我認為, 和孩子談死亡, 還是坦率地讓孩子知道,

Advertisiment
親人是死去了, 不會再回來了。 而不是用“出差”“開會”來矇騙。 在這之後, 父母還應根據自己的信仰和文化, 為孩子解釋人死後去哪裡的問題。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媽媽, 她在臨終前對3歲的兒子是這樣描述自己死後的情景:“媽媽不久就要到天上為你去種一棵枇杷樹(兒子特喜歡吃枇杷), 如果你以後學習努力, 各方面都很好, 那麼媽媽就會非常高興, 那棵枇杷樹上的枇杷也就會越來越多。 ”像這位媽媽能在充分理解孩子心情的同時, 用溫馨的語言來表達冷酷的事實, 讓孩子願意傾聽, 並且讓孩子知道, 無論如何父母都會陪伴他。 這樣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就不會轉化為焦慮, 同時也幫助了孩子形成健康的死亡意識。

小編總結:的確,

Advertisiment
死亡對於孩子來說, 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 但是, 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正確地認識到死亡的過程, 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人的一個終結, 也是一個開始, 死亡並不可怕, 愛你的人還會繼續愛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