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應該留給孩子感恩的機會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 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采滋養。

現在許多孩子感恩意識淡薄, 不知道師愛、父母恩是什麼, 似乎老師傳授他們知識是應該的, 父母辛苦養育他們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種情況的出現與孩子天生冷漠、性格孤僻等原因有關, 但也與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現在很多家長習慣了付出, 只要孩子幸福, 不圖孩子能給予他們什麼回報, 孩子的成長一直都在“得到”中渡過, 這常常使孩子失去了感恩的機會, 時間長了, 孩子學會了享受, 就會對他人付出的辛勞無動於衷。

Advertisiment

有媒體做過一份有關孩子感恩的調查問卷, 考察內容包括孩子對父母的瞭解程度, 如“父母的生日是什麼時候?”“媽媽平時最煩惱的事情是什麼?”, “你最愛、最尊敬以及對你最有影響的人是誰”;父母為孩子做了哪些付出, 如“父母每天下班為你做什麼?”“你生病時父母通常怎麼做?”;孩子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及感恩行動, 如“天冷了, 你給父母拿過衣服、圍過圍巾嗎?一父母勞累了一天回採, 你是否買菜、做飯、洗碗?”“父母生病時你為他們買藥、熬藥嗎?”意在引導孩子認真感受父母無私的愛。

調查問卷結果令人大為驚異, 很少有孩子瞭解父母的年齡、生日, 父母的希望和煩惱等基本情況, 大多孩子回答“不知道”“不清楚”, 要不就是不知道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

Advertisiment
對於“你最愛、最尊敬以及對你最有影響的人是誰”這個問題, 35%的人選擇體育、影視明星, 甚至有2.9%的人選擇黑勢力老大, 只有1.5%的人選擇自己的父母。

看了這一調查結果, 有些家長甚至會悲傷地感歎“我們的孩子怎麼了?”“現在的孩子怎麼不懂得感恩了?”“我連孩子幾點幾分出生都記得清清楚楚, 她有一點點喜怒哀樂都牽動我的心, 沒想到孩子對我卻這樣不在意。 ”

家長們在感歎、抱怨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同時, 想一想你是否給予了孩足夠的感恩機會?父母如果只是無私地給與孩子關愛, 不知道給孩子知恩圖報的機會, 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 長此下來, 孩子對父母之愛的感知能力就會降低,

Advertisiment
缺少對父母的關愛、缺少責任感。

給孩子創造表達感謝之情的機會, 應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

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感恩教育的載體。 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 並表示感謝, 不管價錢多少, 回到家裡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 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 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 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當家人過生日、節日時, 提醒孩子說祝福的話, 鼓勵孩子為親人準備禮物, 如自製的賀卡、用自己的零用錢購買小禮物等來表達祝福和謝意, 讓他感受到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自己也是快樂的。

父母在工作之餘, 要多跟孩子談談工作上的煩惱和辛勞,

Advertisiment
讓孩子主動做些能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事。 多數家長自己有了煩惱或者需要幫助時, 不主動告訴孩子, 更不要說請孩子幫忙了。 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小, 不明白大人的煩惱;還有的家長平時很少和孩子進行平等地溝通交流, 孩子和家長有很大隔閡, 造成孩子無法身同感受地體會父母的辛勞。 其實, 父母很有必要停下采與孩子交流交流感情, 當孩子懂得了父母的不易之後, 孩子會主動尋找機會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幫助孩子回憶曾經在生活上、學習上給予他幫助的人。 平時, 家長可以借某個事件引導孩子回憶別人曾經為自己做過哪些事, 付出過怎樣的辛勞, 更好地感受當時他人對自己的關愛.這個人可能是在學習上給予孩子無私奉獻的、可親可愛的老師,

Advertisiment
可能是自己生病時, 幫助自己溫習功課的同學, 可能是對自己的學業起到非常重大作用的親朋好友, 也可能是下雨, 把雨傘遞到自己手中、不求回報的陌生人。

鼓勵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和集體活動, 如深入社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組成志願者定期上門為孤寡老人照顧生活起居, 與山區貧困的孩子開展助學活動等, 以培養孩子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行為, 從而使孩子逐漸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