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了小學, 總體來說, 都還不錯, 但是幾乎每天都會被老師批評。 前三天主要是沒睡午睡, 下午的課上她常常要打瞌睡, 被老師發現三次, 批評了三次。 後來老師的批評就開始多元了:忘帶作業、字寫得不好、做操做得不夠標準……女兒給這些批評分了等級, 有的是小批評, 有的是中批評, 有的是大批評。 她認為最嚴重的一次“挨批”是她忘了帶作業, 全班就她一個人犯這種錯誤, 而且是栽在最嚴厲的數學老師手上。 我問她:“被批評的感覺怎麼樣?”她說:“真的很丟人啊, 臉都紅了, 大家都看著我……”我哈哈大笑。
Advertisiment
在網上, 和其他媽媽聊天, 有媽媽說:“我們家孩子報喜不報憂, 我都不知道她在學校有什麼問題……”好幾個媽媽馬上呼應。 看來報喜不報憂是孩子長大後對付父母的慣用伎倆啊。 如果要孩子向你報喜又報憂, 那麼你從幼稚園就要開始注意培養了。
幼稚園放學接孩子, 老師常常在門口向父母彙報孩子一天的表現, 有好有壞。 如果老師說孩子什麼不好, 我一般會問女兒:“老師批評你了嗎?你什麼感受啊?”如果女兒認為自己做得沒錯, 是老師批評錯了, 那麼我會和她說清楚, 為什麼老師的批評是對的。 如果孩子已經接受了老師的批評, 基本上我不會給她什麼建議和指導了,
Advertisiment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和有擔待, 他們知道如何做不會被老師批評, 只是他們還小, 還有點兒管不住自己, 有些問題是需要年齡的增長才能一點點改進的。
聽到老師對女兒的批評, 我沒有跟著批評, 有時, 我還會很同情地抱抱她;有時, 我很不厚道地大笑;有時, 我會說, 你犯的錯, 媽媽也跟著被批評了……總之, 我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覺得她是錯了, 但是我和她是一條船上, 而且我的反應不是千篇一律的, 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表現。 所以, 孩子告訴我老師批評她的種種時,
Advertisiment
不少父母會有這樣的壞習慣――當自己知道, 孩子做了錯事被老師批評了, 心中往往會升起無名怨氣, 回家後再把孩子批評一頓。 殊不知, 這樣做, 其實是把自己的壓力轉嫁給了孩子。
為了一個“錯”, 不僅要受老師的批評, 被父母知道後又要再受一次父母的批評, 如果你是孩子, 你會怎麼做?選擇隱瞞, 不好的事能不告訴父母就儘量不告訴, 免得受二次批評。 孩子對你“報喜不報憂”, 就是這麼來的。
更糟糕的是, 父母批評孩子後會直接下達指令, 告訴孩子怎麼做是正確的,
Advertisiment
很多時候, 我聽到孩子被老師批評的資訊, 我都會想起自己小時候, 想起自己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 所以, 我覺得女兒其實比我小時候已經做得好多了, 因為她很快就能找到方法去改進。
讓孩子報喜又報憂是我們享受孩子成長樂趣的重要一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