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應該讓我們孩子在爭辯中長大

兩代人之間的爭辯, 對於孩子來說, 是成長路上的重要一步。

“媽媽,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五歲的叮叮大聲說, “我有看電視的自由!”聽到這話, 媽媽非常惱火:自古都是母慈子孝, 哪有孩子這麼和自己的媽媽說話的?“我說不許看就不許看, 明天你要上幼稚園, 早上無法起床。 ”媽媽把電視機關了, “不錯, 你是有自由。 不過, 我有管教你的義務。 ”

“你要打我嗎?”叮叮可能在媽媽的語氣中感受到了威脅, “打我是犯法的, 有未成年人保護法!”

“看看誰來保護你!”媽媽實在忍不住, 把他從沙發上拖起來, 照著他的小屁股打了幾巴掌。

Advertisiment
叮叮大哭起來, 直到媽媽把他抱到床上, 他仍在啜泣, 遲遲才入睡。

坐在叮叮的小床旁, 看著他委屈的表情, 媽媽的心裡也非常不是滋味, 不禁沉思起來:為什麼要打兒子呢?難道就是因為自己生養了他、教育了他, 因為愛他, 就無法容忍他的爭辯了嗎?打他, 其實只是因為他的爭辯和不服從, 只是因為自己家長權威的喪失!

第二天一早, 送叮叮去幼稚園的路上, 媽媽為昨天的以“權”壓人, 向兒子道歉。 叮叮竟然有些不好意思, 小臉漲得通紅, 沉默著把臉轉到了一旁。 在媽媽的啟發之下, 叮叮終於開口了, 沒想到又是爭辯的態度:“你是媽媽, 你不用向我道歉。 ”

“不對, ”媽媽嚴肅地說, “無論是誰, 只要做錯事, 就應該道歉。 ”

“媽媽, ”過了好久,

Advertisiment
叮叮像忽然想到了什麼似的, 拉拉媽媽的手, “那我也應該向你道歉。 我不應該用那種語氣和你說話。 ”

一路上, 他們都在為誰該向誰道歉而爭辯著。 看得出, 叮叮正在努力說服媽媽接受他的意見。 當媽媽對他的論點表示肯定時, 他開心地微笑起來。 進幼稚園門時, 叮叮主動攬住媽媽的脖子, 在媽媽臉上親了一下。

回去的路上, 媽媽也不禁笑了。

其實, 家長與孩子爭辯是件有益的事。 爭辯是爭論、辯論的意思, 是各執己見, 相互辯論說理。 這樣做有利於思想溝通, 通過爭辯達到形成共識、解決問題的目的。

事實表明, 爭辯是在孩子與家長談話中, 孩子最來勁兒、最高興、最認真的時候才會發生的事。 只有在家庭民主的空氣濃、關係和諧時才能出現。

Advertisiment
一個家庭如果家長角色意識太強, 清規戒律太多, 想與孩子爭辯恐怕都辦不到。 因此, 孩子與家長爭辯, 不要怕丟了家長的面子, 不要擔心孩子不聽話, 不尊重家長, 與家長為難。 孩子也是講道理的。 家長與孩子爭辯, 孩子覺得家長講正義、講道理, 他會打心眼兒裡更加愛家長, 親家長, 信賴家長, 尊重家長。 家長要孩子做的事, 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 也會心悅誠服地去做。

對孩子來說, 與家長爭辯是一種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表現, 是一種心理的宣洩。 心理學家說:“爭辯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 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 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 ”

家長與孩子爭辯, 孩子能弄清是非曲直, 學習一些知識,

Advertisiment
學會估量自己, 瞭解自己的能力, 養成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質, 能形成好的人格。 家長與孩子爭辯, 能活躍家庭氣氛, 在感情交流、思想溝通中, 表現一種親情和友愛。 拌嘴、爭辯是重視對方的一種方式, 它能促使孩子體驗家長情感的變化, 正確對待家長和自己, 正確對待所辯的問題, 化解矛盾, 獲得共識。

如果一個孩子從不與人爭辯, 總是與世無爭, 那麼, 他的勇氣、進取心、正義感等就值得懷疑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