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談話, 光有一副熱心腸是不夠的, 還必須掌握談話的技巧。 如果你的談話孩子不願聽, 甚至感到厭煩, 那麼, 即便你說的全是“金玉良言”, 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文不值。 就像前面的例子, 衝衝只希望媽媽理解他心裡的委屈, 卻又被媽媽批評了一頓, 這樣的談話怎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呢?那麼, 父母應該避開什麼樣的談話方式呢?
嘮叨型。 某個道理, 孩子明明已經曉得, 可家長仍絮絮叨叨說個沒完。 從心理學上講, 這種絮叨是種重複刺激, 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 你越說, 孩子越不聽, 甚至還會衝撞你。
Advertisiment
遷移型。 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 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自己孩子身上。 這與青少年的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 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
提審型。 剛發現一些苗頭, 便大驚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別處“單獨審問”, 根據主觀臆斷, 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 這樣孩子會因你言過其實和妄加猜疑而大為惱火。
揭醜型。 對於確有過錯的孩子, 有些家長喜歡在吃飯時“訓話”, 或當著同學、親友的面數落。 這樣做會挫傷孩子希望保密、諒解和寬恕的心情, 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對比型。 有的家長愛拿別的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來與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和短處對比, 希望以此來刺激自己的孩子進步。
Advertisiment
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 往往是家長習慣地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全部接受父母的經驗之談。 其實, 父母自始至終都應維護孩子的自尊, 避開那些傷害孩子的話, 這是你與孩子成功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的必要保證。 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 不需要被教訓。 ”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此, 當你覺得孩子在什麼地方出錯, 暫且不要訓斥。 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 你就會發現, 孩子的許多想法與感覺是多麼合乎邏輯, 合乎情理。 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 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談話, 並在無形中受到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