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目的在于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指的是孩子與父母親能夠彼此真誠地表明想法和感受, 而不必擔心會被拒絕。 也許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 但可以表達接納他們的感受。
但是, 溝通的方式是什么?溝通的技巧在哪里﹖如何做才能達到良好的溝通?
在一般人的觀念里, 認為溝通的元素主要是“說”, 父母所呈現的態度是“我說, 你聽”。 其實, “說”只是溝通中較不重要的一環, 真正重要的溝通元素是“傾聽”。
(一)有凈化作用的傾聽
孩子:媽媽, 我討厭上學, 因為全班的同學都欺侮我。
母親:全班的同學都欺侮你?
Advertisiment
孩子:對啊!我跟小琪借橡皮擦, 她都不肯借我。
母親:你覺得很沒面子。
孩子:曉珍和我賽跑輸了, 就說我偷跑。 其實我根本沒有偷跑。
母親:嗯, 還有呢?
孩子:老師叫我登記成績, 他們就說我是馬屁精。
母親:喔……
孩子:作文被老師貼在墻報上, 國權就說我是抄來的。 其實, 我哪有抄。
母親:那怎么辦?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欺侮你。
孩子:其實……也沒有啦……不是全班啦……
母親:有一半的同學在欺侮你。
孩子:也沒有那么多啦!
母親:至少有十個同學欺侮你吧!
孩子:哪有?這次班上全數通過, 我當選模范生呢!
母親:哦……
孩子:其實就只那三個人啦!因為他們嫉妒我的功課比他們好!可是……也還好啦!上次他們還請我吃冰淇淋, 有一次我腳痛, 國權還幫我抬午餐呢!
傾聽是了解的開始,
Advertisiment
(二)反映傾聽
什么是反映傾聽呢?父母若要使用反映傾聽, 須先了解人際溝通的過程。 以孩子牙痛為例:
孩子→牙痛
孩子為了免除牙痛, 他會變成發號機, 給父母傳達某些信息。 所以孩子必須選擇足以表明“我牙痛”的信號給對方, 這種選擇的過程稱為“選碼”。
孩子:牙痛→選碼
假設孩子選擇的信號是不斷地大哭喊:“痛!好痛!”這個哭泣的信號就會傳送到父母的耳朵里。
信號
孩子:牙痛→選碼→痛!好痛!
哭喊
父母收到信號后, 必須經過譯碼的過程:
信號
孩子:牙痛→選碼→譯碼 母親;他牙痛
哭喊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能正確地從孩子的表情和語言中正確地譯出信號所代表的意思, 就會知道孩子的哭泣是因為牙痛。 萬一父母認為孩子在瞎鬧、在找碴, 則完全誤解孩子的意思, 甚至因此教訓孩子一番。 如此, 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橋梁就會堵塞。
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就是造成親子溝通不良的原因, 往往“聽者”誤會了“說者”的意思, 卻沒有察覺到早已造成誤會了。
為了避免“聽者”在譯碼的過程中產生誤解, 則需要運用“反映傾聽”來與孩子對話。 例如:
1.孩子:(放聲大哭)哥哥搶我的玩具。
母親:你一定很生氣, 討厭哥哥搶你的玩具。
孩子:對啊!
2.孩子:我們老師根本是個巫婆!
母親:你很討厭你們老師。
孩子:一點也沒錯,
Advertisiment
3.孩子:媽媽我當選模范生了!
母親:你看起來很快樂啊!
孩子:嗯……這是很難得的。
以上的例子, 父母能夠正確地說出孩子內心的感受, 孩子則以“所言不差”來回應母親, 以證實母親解碼成功。
反映傾聽, “聽者”必須試著了解對方感受和想法, 然后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向對方求證。 必須注意的是:“聽者”絕不可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勸告及任何價值判斷。
“聽者”就像一面鏡子, 將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反映出來, 幫助孩子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