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父母效能:傳統的父母角色

通常, 父母在與子女溝通時, 雖然很想了解子女內心的感受, 很想接納孩子的情緒, 但是, 傳統的角色常常造成親子間溝通的障礙。

因為, 在我們的成長背景中, 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正確地處理我們的情緒。 因此, 我們錯誤地認為失望與恐懼的心情是不應該的、是不好的。

傳統里對于情緒的處理共有兩個法則。 一是壓抑, 二是發泄。 壓抑所產生的自殘現象時常可見。 發泄則是將點的戰爭擴展到面的戰爭, 其至對別人產生情緒性的攻擊傷害。

很不幸的, 當孩子對我們表示出這種負向情緒時, 父母們通常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Advertisiment
于是在困惑中, 我們就扮演了下列角色:

(一)指揮者

這類型的父母喜歡完全控制所有的事件, 并且企圖去扭轉一切負向的情境。 面對哭泣的孩子, 會自然地警告孩子說:“不準哭, 不準再哭了!再哭就……。 ”

面對挫折、悲傷的孩子, 這類型的父母常使用命令、指揮和威脅等工具, 以保持其優勢地位。 最常見的例子是:

◎這是你對父母的態度嗎?

◎我警告過你很多次了, 不準玩游戲!

◎如果你再被老師批評, 我就把你趕出去。

◎打電話不要那么久, 不然我把電話停了。

(二)說教者

說教者是一個“應該主義者”, 時常在與孩子的交談中有意無意地留露出“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最常見的例子是:

◎你都五年級了, 應該懂事了。

◎你是大哥,

Advertisiment
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和弟弟爭得面紅耳赤。

◎你是哥哥, 應該讓著妹妹。

◎你不應該這樣, 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三)萬能者

這種父母會表現出一付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態度, 很喜歡替別人解決問題。 喜歡向孩子炫耀他們豐富的人生經歷, 而采取的溝通方式通常是:說教、忠告、教訓。 他們的目的是要子女認為他們是如何地優越。 例如:

◎看嘛!我說的沒錯吧!

◎用用你的大腦, 好好地想一想吧!

◎想當年, 我在你這個年紀就……。

(四)審判者

這些父母甚至不經審判就已宣告孩子有罪, 其目的是想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 而錯的永遠是孩子。 最常聽的實例是:

◎成績這么差, 一定是你不用功。

◎不要再說了, 照我說的去做就不會錯。

◎一定是你先動手打人的。

Advertisiment

(五)批評者

就像審判者、說教者、萬能者一樣, 擔任此種角色的父母最喜歡以苛刻的標準來挑剔子女的行為, 并且用嘲笑、諷刺、誹謗和開玩笑的方式來壓制孩子的欲望。 例如:

◎你以為你長大了嗎﹖翅膀硬了, 想飛啊!

◎你以為你是誰啊?麥克杰克遜?

◎嗄!天啊!這是我兒子嗎?

(六)心理分析者

如同一位心理學家般地發覺、分析、診斷孩子的種種問題, 并且將問題的原因推在孩子身上。 例如:

◎問題在于你對自己缺乏信心……。

◎你為什么會選擇這種落后的方法呢?

◎我想你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

◎我覺得你又在胡思亂想了。

(七)安慰者

這類型的父母會以輕松的方式處理孩子的情緒, 以避免自己卷入其中, 如輕拍孩子的背、草率地安撫等;而在困難重重時,

Advertisiment
卻偽裝成一切都沒有問題,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憂慮、焦急情緒的回應。 例如:

◎放心啦!不會有事的。

◎別擔心, 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何必這么在意呢?

◎這是上天給你的考驗, 加油吧!

以上七種傳統的父母角色, 會在親子互動中, 反復地指出問題的來源都是孩子所造成的, 如此不但無法疏解孩子的負向情緒, 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壓力。

這樣的方式非但不能為父母與孩子建立起開放式、鼓勵性及建設性的正向溝通, 反而扼殺孩子表達的勇氣, 更重要的是這種錯誤的溝通模式, 嚴重地剝奪了孩子做決定的學習、以及為自己行為負責任的機會。

那么親子間良好的溝通方式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字“傾聽”。

Advertisiment

為人父母者要孩子聽話之前, 必需先學習怎樣去聽孩子說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