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教育孩子避免3種行為

父母教育孩子注意事項有哪些?在教育孩子時, 父母往往意識不到, 有些不當的行為, 會被孩子記在心裡, 對其成長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母嬰專家指出, 生活中, 父母教育孩子避免3種行為。

1.一個唱白臉, 一個唱紅臉。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 賈政教育兒子賈寶玉時, 往往脾氣粗暴, 常實施“笞撻”, 而王夫人卻是慈母, 常在此時拼命阻攔, 甚至說出“既要勒死他, 快拿繩子來勒死我, 再勒死他”之類的狠話。

自我保護、“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如在教育過程中總有分歧, 會使孩子無法確認家庭規範、做事基本法則和底線,

Advertisiment
不利於形成穩定的行為規範。 犯錯後, 孩子會主動尋求庇護——即使做錯, 也可以得到媽媽或爸爸的保護, 形成逃避心理, 遇事依賴別人, 甚至養成回避型人格, 行為退縮、自卑, 面對挑戰多採取回避態度或無力應對。 父母的分歧還會影響孩子自控能力的發展。 如孩子晚上不睡覺, 媽媽要求他馬上睡, 爸爸卻說“讓他看完電視吧”, 孩子就不會主動控制自己的行為, 更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改正方法:夫妻雙方出自不同的家庭, 價值觀、育兒觀不同很正常, 要彌合教養方式上的鴻溝, 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改進。 1.克服“自以為是”的心態, 尊重另一半的育兒風格, 相信他的能力, 放心讓對方管教孩子。 2.如果短時間內意見無法統一, 別當孩子面公然對抗。

Advertisiment
對方教訓孩子時, 如果實在看不慣, 不妨出去轉轉, 等夫妻獨處時再討論。 3.共同學習育兒知識, 在正確全面掌握育兒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 調整兩個人的認知、情緒與做法。

2.夫妻雙方相互埋怨。 “你怎麼當爹的!孩子成績差得一塌糊塗, 你不管管嗎?”“就知道說我!你一下班就回來看電視, 還好意思埋怨我!”夫妻雙方不甘示弱, 互相推卸責任, 往往會催生叛逆、有隱藏的攻擊傾向的孩子, 使其人際接納性下降, 甚至走上歪路。

人的責任感是從幼兒時開始形成的, 父母在教育上互相埋怨, 孩子就容易在“榜樣效應”的驅使下學會推卸責任。 孩子心理相對脆弱和敏感, 容易產生“父母因我而吵架, 都是我的錯”的想法。 在不自覺中放大自己的缺點,

Advertisiment
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羞恥感和無助感也油然而生。

改正方法:教育孩子時, 父母應把焦點對準孩子, 心平氣和談話, 問出他的真實想法, 如“最近常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老師對你怎麼樣”等。 夫妻雙方應自我反省, 及時與對方交換想法, 切不可急著從對方身上找原因, 甚至攻擊對方。

3.管教一緊一松。 父母心情好時對孩子溺愛, 放縱其任何舉動;心情不好時, 覺得孩子哪兒都不順眼。 這種一緊一松的教養方式弊端重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其一舉一動都是孩子的效仿對象。 父母情緒波動大, 會導致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起伏不定, 忽冷忽熱, 導致其成年後人際關係差, 甚至演變成邊緣型人格,

Advertisiment
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易走極端。

改正辦法: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單位被老闆批評、夫妻鬧矛盾, 都要在家以外的地方通過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 如找親近的人傾訴、參與合適的運動、通過讀書轉移注意力等, 不要把火氣帶回家, 更不可朝無辜的孩子宣洩。 其次, 教育時要對事不對人, 孩子錯了就是要批評, 不能因心情好而放任。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父母教育孩子避免3種行為。 為了更好地保證孩子的成長教育, 我們要注意以上的事項。 專家提醒, 在育兒的時候, 父母要儘量避免以上3種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