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還是孩子的天花板

有句老話說,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成為很多培訓機構招徠父母的最具誘惑力的宣傳語。 於是很多父母講究優生優育, 從胎教到早教, 再到幼稚園, 就已經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了, 從識字到算數, 從國學班到自然拼讀, 從藝術到體育, 為的就是讓孩子早學一點兒, 多學一點兒, 生怕落在人後。 大家都在學, 咱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 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一種大勢所趨。 父母們也以為, 這樣做就是幫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後來, 一些人經過實踐、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 逐漸認識到:贏在起跑線

Advertisiment
並不僅僅是指給孩子報那麼多的班, 提前學知識, 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素質、習慣、視野、積累和沉澱。 而這些不可能只靠學校, 而是要靠父母, 靠家庭。

有的家庭條件好, 孩子想學習什麼技能知識, 都能夠請到最好的老師, 讓孩子不走彎路, 接受最好的教育。 有的家庭雖然經濟條件一般, 但是父母知識豐富, 自己能充當孩子的全天候家庭教師, 隨時給孩子解答。 有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具備, 知識條件也不具備, 孩子的學習只能靠學校, 水準高下一目了然。

這樣一來, 大眾又重新認識了起跑線, 其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那麼父母就應該努力學習、自我提高。

老師們之間流行一句話,

Advertisiment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 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家長愛看書, 孩子也愛看書;家長愛畫畫, 孩子也愛畫畫;家長脾氣暴躁, 孩子也控制不住情緒。

其實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起跑線, 還是孩子的天花板。 父母的水準和視野在一定程度上, 限定了孩子的發展空間。

一個同學的上司, 孩子讀書的時候並不是特別優秀, 在那個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時代, 一點兒優勢都沒有, 但是人家父母有遠見, 直接出國讀大學, 最後海歸回國, 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

朋友的媽媽, 70年代, 就知道學電腦和英語有用, 在那個根本沒有人上輔導班的年代, 就捨得掏錢給孩子請家教, 結果孩子工作後自己創業, 靠著英語和電腦, 賺得了第一桶金。

Advertisiment

世上所有的工作都有休息日, 唯有父母這份工作, 一年365天, 一天24小時, 全部在崗。 換一個角度看, 財富可以繼承, 權位可以交迭, 只有時間, 對所有的人都是那麼公平。 我們大多數父母, 都無法給孩子不盡的財富, 高高的權位, 但是, 我們能給孩子更多的陪伴, 更多的閱讀, 更多的以身作則。

想想吧, 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是不是有一種責任感, 一舉一動都有孩子在看在學。

你還是孩子的天花板, 是不是有一種緊迫感, 別整天待在舒適區裡, 躺在功勞簿上。 你的停滯不前, 將成為孩子的阻礙, 而你的每一分努力, 都將成為孩子的籌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