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父母最讓孩子傷心的四行為

家, 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盞窗燈, 父母對子女的拳拳愛心更讓人溫暖。 但是, 愛是一門需要學習和培養的藝術, 殊不知一些不經意的疏漏, 可能讓家成為孩子的傷“心”之地。

問題一

父母意見矛盾, 孩子逃避

《紅樓夢》“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回中, 賈政為教育寶玉, 對其實施“笞撻”, 聞訊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攔, 威脅道:“既要勒死他, 快拿繩子來勒死我, 再勒死他。 ”這一情節雖然是古人的文學創作, 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見。 教育孩子時, 父母經常一方“唱白臉”, 一方“唱黑臉”。 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楊甫德在接受采訪時,

Advertisiment
對這種教養方式埋下的隱患十分擔憂。

“今天上午, 我剛剛接診了一個小姑娘, 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 ”楊甫德告訴記者, 這個女孩正在上初中, 媽媽對她的學習要求嚴格, 而父親則習慣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總是替她說好話。 可最近, 孩子表示不愿上學了。

“父母對待孩子的立場分歧, 容易讓他們變得遇事就依賴別人, 喜歡逃避, 甚至養成回避性人格。 ”楊甫德說。 人從小就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 懂得“趨利避害”。 當孩子犯了錯, 父母中一方責罰他們時, 孩子會本能地尋找庇護。 此時如果另一方站出來跟愛人“唱對臺戲”, 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形成慣性思維——總會有人來幫我, 即便我做錯了。 “可以想見,

Advertisiment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見了困難繞著走或者依賴別人, 辦了錯事也為自己開脫, 沒有責任感。 ”楊甫德說。

此外, 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還指出, 父母的分歧還可能影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發展。 自我控制能力從幼兒時期開始萌芽, 比如孩子剩飯時, 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訴他“剩飯不對”, 孩子就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錯了, 以后就會盡量把飯吃光。 這種不斷調整不當行為、發揚正確行為的過程就發展了自我控制能力。 反之, 父母意見常常相左, 這種能力自然無法發展。

雖然彌合父母教養方式上的鴻溝不是件簡單的事, 但一點點的變化卻能讓家長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一, 在心理上突破“自以為是”的障礙,

Advertisiment
不妨放心地讓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 相信對方跟自己一樣, 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 如果短時間無法統一意見, 那么也別當著孩子公然對抗。 在對方教訓孩子時, 你可以出去轉轉, 等到夫妻獨處時, 再跟愛人爭論也不遲。 其三, 如果實在無法達成一致, 可以共同學習教育子女的知識, 借“權威”調整兩個人的認知, 進而改變不當的行為。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