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起床!快去洗臉, 快點寫作業……”這是很多父母最經常對孩子說的話。 那麼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太磨蹭, 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於是反過來打亂孩子的節奏。 母嬰專家指出, 別對孩子說“快點”!
誰的節奏被打亂?
少兒科技館裡, 4歲的夢夢在運動傳送裝置邊, 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 轉動把手, 看小球前進、落下、再前進……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麼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 她拉起孩子就走。 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兩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
Advertisiment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並不陌生吧?大人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 其實, 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對他們而言, 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節奏。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 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徵, 或截然相反,
Advertisiment
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並優先滿足他人的願望, 第二類孩子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 從而失去自信。 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讓孩子喪失自我。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都促使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 就像媽媽帶著孩子匆忙地走在學琴的路上, 打仗一般緊張。 這其中, 孩子的節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週末、節假日, 父母讓孩子趕緊吃飯, 吃完飯趕緊做作業、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裡承受著各種快節奏的壓力, 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閒。 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週末不僅應該是放鬆的日子,
Advertisiment
42歲的李女士在兒子8歲生日那天大受打擊:孩子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麼都不用幹的週末”。 她說:“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心的痛苦, 這種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
1970年, 于貝爾·蒙達涅教授帶領科研團隊, 以兒童的生物心理節律為課題, 根據不同兒童的年齡、發展及生活環境展開了完整的研究。 基於此, 西方發達國家把學齡前兒童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定為3個半小時。 這個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延長至4個半小時。 一般情況下, 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間為上午9∶00到11∶00、11∶30或12∶00, 對於年齡較長、級別稍高, 或對資訊接受、消化更快的孩子, 則在下午適當添加幾小時,
Advertisiment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 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 它能教育孩子, 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 但是, 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 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 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 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 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 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 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 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 要麼以一種極為拖遝的方式生活, 以這種被動拖遝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 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 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社會現狀已經不存在有利於人體自身發展的節奏, 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
Advertisiment
作為家長, 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 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 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 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 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 豈不是一種失敗?而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 孩子往往是在遊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像,去思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瞭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像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並瞭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一行禪師說:“從容地讓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對家長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臺灣女作家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知道了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要注意以上的事項。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像,去思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瞭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像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並瞭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一行禪師說:“從容地讓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對家長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臺灣女作家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知道了父母為什麼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為了更好的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要注意以上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