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心理學研究者認為, 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是由於學習, 也就是模仿。 其模仿的來源包括:暴力電視、父母及教養者的行為、同伴的行為等。 夫妻吵架過程中, 不僅僅是合理的爭論, 往往會喪失理智, 許多刻薄的話、粗話乃至髒話也脫口而出, 有的夫妻甚至大打出手。 幼兒的模仿能力非常強, 父母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他們都有可能學到。 日後小孩子在遊戲時, 就對著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 狠狠地打娃娃, 或者, 對小朋友說粗話、髒話。
2、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強烈的衝擊,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4、使孩子的情緒、性格、行為出現問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 除了攻擊性顯著增強以外, 孩子的情緒、性格發展都會出現扭曲, 變得感情冷漠, 對他人缺乏信任,
Advertisiment
首先, 夫妻倆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明確無誤地向孩子表明, 吵架的事情已經過去, 爸爸媽媽不再吵架了。
其次, 鼓勵孩子把當時的感受說出來。 再有針對性地加以寬慰解釋。 比如孩子說害怕, 要弄明白具體怕的是什麼, 是父母當時的高聲喊叫, 還是怕父母不要自己了。 然後向孩子解釋, 說爸爸媽媽當時是一時衝動, 沒有控制自己, 等等。 孩子儘管對這些解釋有點似懂非懂, 但是看到爸爸媽媽平心靜氣地講話, 自然也會平靜許多。 時間久了, 只要父母一直不再吵架,
Advertisiment
第三, 注意孩子有沒有模仿父母吵架的情形。 孩子可能是無意的模仿, 告訴孩子這不是好孩子應該做的就可以。 有的孩子會說“爸爸那天就這麼說的!”家長不要一句:“大人說的, 小孩子不能說!”把孩子堵回去。 應該承認, 那天爸爸這麼說也不對。
如果夫妻雙方的關係的確難以調和, 也應該儘量為孩子著想, 理智地對待衝突, 儘量對孩子解釋清楚, 向孩子保證不會不管他。 既不能利用孩子年幼, 對孩子歷數另一方的不是, 把恨和報復的種子撒進孩子幼小的心靈, 也不能因覺得對不起孩子而溺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