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的“愛”沒有錯,換種方式就更好了

那晚7歲的女兒提出她需要更多“自由”時, 我不像以前一樣急著講道理“掰正”她, 而是能靜靜聽她說完, 然後說:好的, 那就試試吧。 第二天, 趁她上學的時候, 我給她寫了一段話:

自由的前提是:不傷害自己, 不傷害他人, 不傷害環境。 如果你都能達到這些, 媽媽都支持你, 我永遠愛你。

放學後, 她看到了, 是這麼回的:

結果那一天晚上她寫作業積極了, 看課外書積極了, 其實我們都得到了“自由”。

初嘗甜頭, 我決定堅持下去。

第二天, 我抽時間又寫了:

昨天看到你能把時間安排好, 媽媽很為你感到高興。 今天想跟你分享一句話:就算目不識丁,

Advertisiment
也不影響我們堂堂正正做人。 意思是, 知識不影響我們做人的原則, 我們凡事不能總想著自己, 要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 做到問心無愧。

她看了看, 可能沒完全看懂。 但是那晚, 她卻第一次主動地把鞋子刷得乾乾淨淨, 我說的“堂堂正正”, 她首先聯想到的是要“乾乾淨淨”, 而且她可能明白了我平時給她洗鞋子的辛苦。

原來, 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嚮往積極向上。 我頓悟, 以往親子相處的不融洽, 不是不夠愛, 而是愛的方式有問題, 你的愛應該是站在她的角度給予建議。

我們平時的焦慮與擔心不僅多餘, 而且容易促成“事實”

舉個例子:孩子正小心翼翼地端著一碗湯向飯桌走來, 你開始擔心了:“小心, 不要晃出來”,

Advertisiment
結果孩子真把湯灑了。

你邊手忙腳亂地收拾, 邊生氣地炮轟:“不是叫你小心點嗎?怎麼還灑了!”

孩子一臉委屈正犯嘀咕:明明自己夠小心了呀, 可為什麼就灑了。

其實冷靜想想, 這件事的發生誰都不想看到, 但開始是大人, 像聖人一樣預知了結果, 難道是為了證明孩子”會錯”?顯然不是, 大人當時是矛盾的, 一方面希望孩子能搞定這些小事, 但一方面又擔心他能力不夠, 所以就生出“要控制局面”的念頭。

人一旦感受到了控制, 就會有本能的反應去抵觸(就是“不爽”!)

大人、小孩都一樣。

有一位妻子囑咐丈夫路過文具店幫忙買一支水性筆, 她說:我要紅色的, 不要給我買藍色!結果丈夫買了一支藍色的。 回來挨妻子批了, 還一臉懵逼地說:“我明明記得是藍色呀。

Advertisiment

妻子想“控制不要買錯”, 但當時丈夫聽著是不高興的, 因為話裡有“不信任”的成分, 而這點讓他印象深刻了, 所以, 他只記住了“藍色”。

為什麼說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究其根本, 是因為我們對“不高興”的事往往太在意, 往往記得很深。

之前有一句話叫:你對孩子的擔心, 都會變成對他的詛咒。

我們當時一聽都覺得荒謬之極, 危言聳聽!但不得不承認, 很多時候的確是“越害怕, 越發生”。

這不是什麼鬼神論, 這是個科學推論, 它叫“墨菲定律”。 概括地說:越害怕發生的事情就越會發生, 為什麼?就因為害怕發生, 所以會非常在意, 就越會關注害怕發生的事情, 就越容易犯錯誤。

既然該發生的難避免, 還不如“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

Advertisiment
哈哈, 就是順其自然吧。 (經驗能讓我們有一定的預知和判斷能力, 看似消極的表面其實是對事態的冷靜與樂觀, 在這樣的良好心態下, 更容易萌生積極應對的想法)

所以, 下次看孩子端著湯, 靜靜看著就好了, 就算不小心灑了, 沒燙著就是好事。 吩咐丈夫買什麼, 就直接說買什麼, 不用嘮叨下一句。 要是能記著買回來就謝謝他, 忘了也罷, 用那句最粗俗的話安慰自己“男人靠得住, 母豬都會上樹”, 一笑了之。

心寬能容天地, 心寬事就小了!

現在流傳一句話:“你媽覺得冷!你媽叫你穿秋褲!”

聽到這些話, 大多數人都有默契似地會心一笑, 我們當中有些是“受害者”, 有些是“主事者”。

身為媽媽, 不管兒子是三歲還是三十歲,

Advertisiment
在她眼中仍然是小孩。

從上幼稚園開始嘮嘮叨叨, 一直到成人了, 媽媽的操心好像只增不減。

從“我的乖寶寶, 來, 再加一件衣服。 ”到“兒子, 天寒地凍, 我都裹上棉衣棉褲了, 你趕緊穿上秋褲, 小心著涼了!”

這麼多年, 只有語氣和用詞變了, 可那份熱切的眼神分明還是在訴說著“為你好”, 與以前一模一樣!

所以, 那個三歲寶寶, 明明感覺不冷, 但是因為“服你”只能乖乖穿上, 結果運動兩下, 出汗了, 他只能脫掉, 一脫掉打了兩個噴嚏, 你急到嗓子眼, 火急火燎:“不是讓你加件衣服的嗎?你看, 又感冒了。 ”(這時寶寶心裡的苦啊…..)

還有那個在媽媽眼裡永遠長不大的兒子只能硬著頭皮穿上秋褲(找個機會再脫出來, 哈哈)。 試問, 我們能不穿嗎?不能啊, 因為不穿, 媽媽就又開始“上綱上線”了:這麼大的人還不會照顧自己?還是不聽話,想氣死我是不是?.......(她可以像複讀機一樣,無休止地“放”,直到你穿上為止)

媽媽呀,我們已不是那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了,我們早過了“斷奶期”,請給我點時間和空間吧。你的懷抱再美好,你的閱歷再豐富,但都是有限的,你終究負責不了我的一生!

媽媽呀,有你真好!可是我總得學著去面對自己的生活,請你不用太擔心,我永遠愛你!

媽媽就又開始“上綱上線”了:這麼大的人還不會照顧自己?還是不聽話,想氣死我是不是?.......(她可以像複讀機一樣,無休止地“放”,直到你穿上為止)

媽媽呀,我們已不是那個嗷嗷待哺的嬰兒了,我們早過了“斷奶期”,請給我點時間和空間吧。你的懷抱再美好,你的閱歷再豐富,但都是有限的,你終究負責不了我的一生!

媽媽呀,有你真好!可是我總得學著去面對自己的生活,請你不用太擔心,我永遠愛你!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