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價值系統, 這系統來自于家庭及社會文化認同之事, 而我們特別珍視的價值觀便成為我們基本的期望。 當別人沒有依照我們的期望來生活時, 我們通常覺得受到了傷害或生氣;而當自己未依自己的標準行事時就會產生罪惡感。 對自己、對他人有期望其實沒什么不對, 但如果我們期望我們一定能一直控制它, 使它實現, 那就苦了 ? 因為任何人都辦不到。 我們有責任去學習:別人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不是他的錯, 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期望。
爸!我已盡力了。
我知道我是兄弟中最讓您失望、丟面子、最不受您喜歡的一個!但我也一直在盡力想做個好孩子,
Advertisiment
昨天就為了那張只考六十分的數學卷, 又讓您發了好大的脾氣(我很抱歉與難過), 當著弟弟的面, 罵我沒出息、頭腦跟大笨豬一樣(我好傷心)。 您一點都沒顧到我做人家哥哥的尊嚴(我真的好失望), 以后我怎樣在弟弟面前抬起頭來(我感到悲觀與仿徨)!?
Advertisiment
我承認我的腦筋不如弟弟好, 可是大家都知道人的腦力本來就不一樣。 您硬要拿我這個大笨頭和弟弟的鬼靈精相比較, 我死了也比不來!我不曉得您這樣是不是合理!?但是我記得老師說過, 孔子教育學生都會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 所以他才成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我自己也想過, 若叫一個體健身強扛得起百公斤大石頭的人來和一位身體孱弱的人比賽, 大家都會說不合理, 因為大家都看到了有形的體力差異。 為什么無形的差異, 大家都看不到呢?為什么獨有我們腦筋比較差, 學習比較慢的人, 總是得不到同情與理解, 讓我們永遠處于失敗和遭受輕視的環境受苦呢?
Advertisiment
爸!媽!請幫幫我!我已經盡了力!
家庭是價值觀的傳遞場所, 父母重視的觀念, 總會有形無形地彌漫在家中, 孩子很自然地感覺到父母的想法而有所反應, 且表現于行為上。 因此, 身為父母者必須花一些時間思考自己對子女有什么期望?這些期望是否合乎子女的能力、興趣、理想?將心比心, 如果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時, 做不做得到?甚至可以問自己:對孩子要求的標準是否是自己期望的成份較多?
通常發現, 一些內心沮喪、缺乏信心的孩子都是父母有意、無意中造成的。 反之, 為了使孩子學習到對自我有好的價值感, 是否必須一天到晚說孩子這兒好、那兒好呢?當然不是。 學習不是只有來自于言語而已, 還包括表情、聲音、行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