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的好行為是無形的胎教

胎教的種類很多, 你知道嗎, 你在孕期的行為也是一種胎教, 只不過它是一種無聲的胎教。 准媽媽的行為通過資訊傳遞可以影響到胎兒。

古人認為, 胎兒在母體內就應該接受母親言行的感化, 因此要求婦女在懷胎時應該清心養性, 恪守禮儀, 循規蹈矩, 品行端正, 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

周文王的母親懷孕時特別注意胎教, 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禁☆聲、口不出傲言、坐立端正。

明代一位醫生也認為:“妊娠以後, 則需行坐端正, 性情和悅, 常處靜室, 多聽美言, 令人誦讀詩書, 陳說禮樂, 耳不聞非言, 目不視惡事。 如此則生子福壽敦厚、忠孝賢明,

Advertisiment
否則生子鄙賤不壽、愚頑透頂。 ”

孕期小知識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梅邊尼克用3 0餘年的時間, 專門從事犯罪和家庭成員關係的研究。 在他對1447名丹麥男性的研究中發現, 如果父母是清白公民, 子女成為經濟罪犯的比率為13.5%;而如果父母是經濟罪犯, 其孩子成為經濟罪犯的可能性高達20%~24.5%。

華盛頓大學醫院的精神病科醫生羅伯·克洛寧格也從事過這方面的研究。 在大量調查後, 克洛寧格提出一份報告, 認為如果父母是罪犯, 男孩出生後即使給別人養育, 長大後比起親生父母並非罪犯的人來說, 犯罪的可能性要高4倍左右。 他還發現, 如果父母其中一位是經濟罪犯, 那麼他們的兒子很可能也成為經濟罪犯;不過,

Advertisiment
女兒卻並不是這樣。 然而, 令人困惑的是, 女兒往往患有頭痛之類的毛病。

從以上事例說明:父母尤其是准媽媽行為的好壞會影響胎兒甚至胎兒未來一生的行為。 准媽媽應該清心養性, 守禮儀, 品行端正, 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

父母的好行為影響孩子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 而習慣一旦形成, 就不易更改。 家長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第一培養者, 是幼兒各種言行的參照物。 所以, 家長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 處處以身作則, 給孩子做出表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自己就先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Advertisiment
比如, 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父母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 不亂扔垃圾, 不隨地吐痰;如果父母對長輩很孝敬, 吃飯時先把飯端到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面前, 那麼, 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 也會效仿父母的做法, 對長輩尊敬孝順。 家長要用自己的實際行為為孩子做出榜樣, 使孩子在家長行動的薰陶、影響和引導下成長為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

2.防微杜漸, 及時矯正

孩子的世界是純淨的。 他們的思想處於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 雖然獨立性開始增強, 但判斷是非能力弱, 易衝動, 易受外界影響。 他們解讀別人的言行往往是直接的, 還不具備足夠的把別人的言行經過頭腦加工取其精華的能力, 因此容易做出一些不良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而不及時糾正和引導, 放任自流, 必將害了孩子。 有一位幼兒家長經常跟我抱怨說, 他的兒子粗話連篇, 令他頭疼不已。 後來經過瞭解我才得知, 這名幼兒是因為看了電視裡的古惑片學來的。 也許孩子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話是什麼意思, 只是覺得電視裡的人說這話時很威風, 於是就學著說。 開頭家長也發現了, 但沒在意, 不及時糾正。 久而久之, 孩子講粗話就成為習慣。 因此, 家長一發現孩子有不良的言行, 就要及時加以糾正和引導, 不能因為孩子還小就放任自流, 這樣容易把孩子帶進誤區。 當然, 家長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不能簡單粗暴, 急於求成, 而是要曉之以理,
Advertisiment
動之以情, 導之以行, 要防微杜漸, 在孩子的不良行為處於萌芽狀態時就“掐掉”。 當然, 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 對孩子的行為習慣決不可“一刀切”, 既有“收”, 又有“放”——“收”其不正, “放”其所愛(好的愛好), 讓孩子沿著良好的行為習慣的軌道健康成長。

3.善於總結, 形成規範

好的行為習慣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改掉或拋除不良行為習慣中養成的。 所以, 家長不但要及時糾正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 還要善於幫助孩子總結哪些是好的習慣, 哪些是不好的習慣, 並通過舉一反三, 讓孩子觸類旁通, 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讓他們在堅持一次次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改掉不良行為中, 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在幫助孩子總結中, 可以借助一些對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有幫助的活動,如通過講故事等,為孩子提供學習的典範,幫助孩子分清哪些是好的行為,哪些是不好的行為,讓孩子在頭腦中自覺的摒棄故事中講的不好的行為,留下好的行為影像,並再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慢慢地形成習慣。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導孩子按照規範行為辦事。此外,還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幼兒日常行為規範》,規範孩子的言行,説明他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持之以恆,不怕反復

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它經過孩子較長的實踐過程。孩子在反復的實踐中,良好的習慣和不良的習慣還可能會相互轉化。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做好長期“歷練”的心理準備,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適得其反。三歲的小雨是一個吃飯還不大會拿匙羹的小女孩,每次吃飯都很慢,而且還有很多飯粒和菜掉到桌上。對此,她媽媽不理她,就在一旁看著她吃,不管她吃得多慢也不喂她。漸漸地,小雨就學會了自己吃飯,也不讓飯菜灑到外面來了。如果小雨的媽媽不能堅持讓小雨自己吃,那麼現在小雨肯定還是一個還叫大人喂的長不大的小寶寶。家長不要因為怕麻煩就不讓孩子鍛煉,也不要包辦孩子的言行,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怕反復地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可以借助一些對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有幫助的活動,如通過講故事等,為孩子提供學習的典範,幫助孩子分清哪些是好的行為,哪些是不好的行為,讓孩子在頭腦中自覺的摒棄故事中講的不好的行為,留下好的行為影像,並再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慢慢地形成習慣。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導孩子按照規範行為辦事。此外,還可以與孩子一起學習《幼兒日常行為規範》,規範孩子的言行,説明他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持之以恆,不怕反復

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它經過孩子較長的實踐過程。孩子在反復的實踐中,良好的習慣和不良的習慣還可能會相互轉化。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做好長期“歷練”的心理準備,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適得其反。三歲的小雨是一個吃飯還不大會拿匙羹的小女孩,每次吃飯都很慢,而且還有很多飯粒和菜掉到桌上。對此,她媽媽不理她,就在一旁看著她吃,不管她吃得多慢也不喂她。漸漸地,小雨就學會了自己吃飯,也不讓飯菜灑到外面來了。如果小雨的媽媽不能堅持讓小雨自己吃,那麼現在小雨肯定還是一個還叫大人喂的長不大的小寶寶。家長不要因為怕麻煩就不讓孩子鍛煉,也不要包辦孩子的言行,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怕反復地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