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引導
這裡我們談論到的情緒引導的物件是父母。 首先我們先瞭解一下成人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瞭解我們“情緒”的產生
在闡述“情緒引導”之前, 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情緒”來自於人類“目的性邏輯思維”總結性的外在表現。 也就是說, 當人們在借鑒已經儲存的“社會經驗類資訊”、“生活經驗類資訊”和“科學知識類資訊”的基礎上, 完成自我“目的性邏輯思維”編織後, 在運用外在表現方式進行邏輯思維目的實現的過程中, 出現與原來編織的“目的性邏輯思維”不對等的現象時, 所引發的邏輯思維思維不願意進行自我修改和放棄的外在表現現象,
Advertisiment
既然如此, 父母就應該知道, 只有在對某種事物的外在表現現象進行關注後, 才有可能進行自我的“目的性邏輯思維”的編制, 也就才有可能出現“情緒”性的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 而因為“情緒”引發的“目的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 就是“情緒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
“情緒性邏輯思維”與可能形成的培育結果
我們知道, 成年人在邏輯思維外在表現過程中, 會經常呈現出“平視性”和“仰視性”的社會特性, 這種特性會使成年人在與孩子進行資訊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 經常處於絕對主動的總結性外在表現狀況。 如果在這個表現狀況過程中形成“情緒性邏輯思維”,
Advertisiment
而經常性出現“情緒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 會給孩子帶來最大的消極, 或者是負面影響是:形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被動成長, 從而使孩子因為資訊的被動採集、儲存和交換而形成被動複製邏輯思維和被動編織邏輯思維的狀況, 最終這種狀況會使得孩子邏輯思維形成不完整性、邏輯思維目的不明確性、邏輯思維的延伸性不平衡或缺失、邏輯思維編織長度相對不足以及“複合性邏輯思維”的複合性不完整等等現象。
“情緒引導”與誘發產生的原因
Advertisiment
所謂“情緒引導”, 顧名思義就是引發“情緒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過程的客觀事物外在表現現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父母往往會因為對孩子在複製、收集和儲存資訊過程中偶爾出現的相對“複製性邏輯思維”外在表現現象進行過分的關注, 而這種“過分的關注”在成年人“俯視性”和“平視性”邏輯思維的作用下, 會很容易自主而強烈的引發與之相應的“複合目的性邏輯思維”, 其結果自然就形成了“情緒性目的邏輯思維”。 我們把形成這種“情緒性目的邏輯思維”的過程, 稱之為“情緒引導”。
下午幼稚園門口, 很多父母都在門口等待接自己的孩子, 莉莉媽媽看見莉莉被老師領了出來:
孩子:媽媽!
媽媽:老師好!今天莉莉表現怎麼樣?
老師:挺不錯的,
Advertisiment
媽媽:好, 您先忙!
老師:好!莉莉媽媽再見!莉莉明天見!
莉莉:老師再見!
老師走後, 莉莉被一臉怒氣的媽媽帶到了旁邊:
媽媽:怎麼搞得, 老師上課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呢?為什麼不認真聽講?擾亂課堂紀律……
因為在這個時期, 孩子說的這些話, 所發生的一些行為可能是在某個資訊環境中進行好奇的複製, 從而又進行好奇表現。 在這裡, 他們所謂的“不認真聽講”、“打鬧擾亂課堂”等外在表現行為, 是毫無實在意義的, 只需要簡單提醒就可以了, 作為父母是完全可以忽視的。
Advertisiment
而且, 上面父母所表現出的“情緒性目的邏輯思維”的外在表現, 恰恰會使孩子在原本“暫時性好奇”的基礎上, 形成更深的“再好奇”, 而有些孩子為了刻意地引起父母對他的“特別”關注, 會加大重複頻率, 這樣會促使“再好奇”的不斷實現。 而重複性的“再好奇”最終會導致孩子對這類資訊產生“興趣”, 這種“興趣”隨著資訊不斷的豐富積累, 孩子自我編織“目的性邏輯思維”的實現, 最終可能就會逐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習慣”。 所以這樣的培育結果是值得父母高度重視的。
更何況, 什麼是認真聽講?什麼是擾亂課堂紀律?作為幾歲的孩子是很難完全理解的。
父母提問:
對待較早出現“超常兒童”的外在表現現象, 父母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
媽媽和她的朋友、鄰居誇耀:我的兒子不到兩歲就認字和背誦詩文了!(招徠諸多炫目的眼光和讚譽)
自此只要有機會窮媽媽就讓他的兒子不厭其煩的在大家面前表演,媽媽得意洋洋,孩子無奈應付。
我們說孩子較早出現的所謂“超常兒童”外在表現其實質是好奇複製到好奇表現的現象。父母如果想持續實現孩子在這方面的優勢,那麼在有計劃拓展其良好外在表現培育的同時,所應採取的態度是“忽視”,以及合理的避免“情緒引導”。
父母們都讀過《傷仲永》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丐於邑人,不使學。
……
從中我們能夠理解到,由於成人的不良“情緒引導”(這種引導可能基於“得”與“失”、“自我被尊重”等等諸多成因),造成的結果是孩子潛能的泯滅,實在可惜!
媽媽和她的朋友、鄰居誇耀:我的兒子不到兩歲就認字和背誦詩文了!(招徠諸多炫目的眼光和讚譽)
自此只要有機會窮媽媽就讓他的兒子不厭其煩的在大家面前表演,媽媽得意洋洋,孩子無奈應付。
我們說孩子較早出現的所謂“超常兒童”外在表現其實質是好奇複製到好奇表現的現象。父母如果想持續實現孩子在這方面的優勢,那麼在有計劃拓展其良好外在表現培育的同時,所應採取的態度是“忽視”,以及合理的避免“情緒引導”。
父母們都讀過《傷仲永》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丐於邑人,不使學。
……
從中我們能夠理解到,由於成人的不良“情緒引導”(這種引導可能基於“得”與“失”、“自我被尊重”等等諸多成因),造成的結果是孩子潛能的泯滅,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