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的提問決定孩子的品質

大人總喜歡給孩子講道理, 告訴孩子應該怎樣, 我們總在告訴孩子生活的答案, 甚至替孩子解決問題, 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是最正確的, 孩子小什麼都不懂, 吃虧了怎麼辦?不會怎麼辦?受到挫折怎麼辦?其實是我們不信任孩子。 我們這樣做是在剝奪孩子探索的機會, 剝奪他們解決問題和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剝奪他們經歷生命過程和反思糾正的機會。

須知:孩子沒有參與就沒有生命經驗, 沒有經驗孩子就不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沒有判斷力與社會經驗, 孩子會漸漸的變得無能、無力、無助、煩躁,

Advertisiment
會遠離我們。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你是否有過“說得越少, 卻教得越多”的體驗呢?如果你不再去告訴孩子是什麼, 而是多問孩子幾個問題, 傾聽孩子的內心聲音, 你用一種全然開放的溝通方式與孩子互動, 你才知道孩子想什麼, 他要什麼, 他的感受是什麼, 他的決定是什麼, 你不再是武斷地替孩子做出決定, 而是對孩子充分尊重, 讓孩子自己為自己作決定。 這樣你才能真正幫到孩子, 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有人說:大人提出問題的品質, 決定孩子成長的品質, 是很有道理的。

一位智慧媽媽發現9歲女兒小莉丟了自行車, 她和女兒的對話或許對我們教育孩子有所啟發:

女兒哭著跑回家, 媽媽連忙過去安慰:“怎麼啦?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Advertisiment

小莉哭著說:“我的自行車不見了, 一定是被別人偷走啦。 ”

媽媽:“是嗎?我感到你一定很難過。 能不能告訴媽媽事情的經過?”

媽媽接納了孩子的感受, 小莉有了給媽媽說出事情經過的勇氣:“我把車放在劉蓓家的門口, 忘記鎖了, 等我從劉蓓家出來, 就發現自行車不見了, 我恨死那些偷車的傢伙了。 他們真壞!”

媽媽:“是啊!, 我們無法讓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遵紀守法啊!這些小偷真是壞死了, 把我女兒的心愛的自行車偷走了。 ”

小莉:“嗯!”

過了一會媽媽問:“小偷偷了我們的自行車, 我們是不是也有責任呢?”

小莉:“我太粗心了, 沒有鎖好車子。 ”

媽媽:“既然這樣, 今後我們怎麼做, 才能不被小偷有機可乘呢?你有什麼好辦法?”

小莉的情緒已經穩定下來,

Advertisiment
想了想說:“那麼我以後一定要鎖好車, 最好鎖在車棚裡, 就不會被偷啦。 ”

孩子成長中無小事, 任何事情的發生, 大人能夠把握機會, 正確的發問與引導, 都能使孩子獲得成長。 小莉的媽媽充分地接納了孩子的情緒, 通過提出問題, 給了孩子思考與判斷的空間。 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她是一個智慧的媽媽。

在於孩子的溝通中多使用開放的、激發孩子思考的問話, (如: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以後發生類似的問題你會怎麼做?現在你的打算是什麼?你想要什麼結果?)有時需要推動孩子深入思考:(如:你還能告訴我些什麼?能給我舉個例子嗎?你還有什麼想說的話?要不要我幫你出個主意?……?)孩子不斷得到長輩的支持,

Advertisiment
他會對大人有信賴感。 一個有信賴感的孩子生命才會祥和、才會有動力。

當然, 那些引發孩子自我防禦心理和挫折感心理的問題是不能問的:尤其要少問“為什麼?”因為你問孩子“你為什麼要和同學打架?”你為什麼那樣想?”“你為什麼生氣?”之類的問題, 聽起來帶有審判和威脅的的味道, 孩子的自動防禦機制就會被調動起來, 他會迅速在潛意識庫裡尋找應對你的策略, 孩子的心門就向你關閉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當我們問“為什麼”時指向的是過去, 是說那件事情做錯啦, 誰應該承擔責任, 潛意識為推卸責任, 會找一大堆的理由。 讓孩子會覺得自己很糟糕, 很失敗, 他是很難做出回應的,

Advertisiment
也不可能得到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