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 在生活中有誰敢保證沒有對孩子進行過語言暴力?在我們心情不好、憤怒、恐懼, 以及對孩子失去耐心時, 對孩子不經意的挖苦、警告、謾駡、威脅, 都算是對孩子的語言暴力。 “你怎麼這麼不爭氣?”“你再不聽話, 我就不要你啦!”“你總是這麼笨, 太丟臉了!”“你怎麼總是這麼煩人!”……這些看似不經意、習以為常的差評, 會像鋼印一樣烙在孩子們的身上, 讓他們產生嚴重的自卑感, 以致影響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的語言暴力現象說起語言暴力, 讓我想起兒子8歲的時候, 我們一家三口去熱帶風暴。 有一個風暴灘,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類似的場景是不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比如:校門前苦惱的孩子和滿臉怒容的爸爸;公車上委屈不安的女孩和麵帶鄙夷的媽媽;社區的高樓裡哭鬧和打罵聲混雜在一起令人焦慮的混響。 那為什麼這些事情會經常發生呢?
語言暴力的成因先說孩子:小小的孩子處在生長發育期, 自我意識逐漸形成,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再看家長:大大的家長處在青壯年期, 他們是家庭的支柱, 是單位的主力, 繁瑣的家務、超負荷的工作, 消耗著他們的耐心和精力。
這兩個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個體, 由家庭這個紐帶把他們聯結在一起。 想想看, 我們兩個成年人之間都會意見不同, 更何況這樣兩個年齡不同的大人和小人。 他們之間意見不一致才是正常, 如果他們步調一致, 完全協調是不是更奇怪?
從家庭結構來看, 家長是主導者, 那家長怎麼成長起來的?一般有語言暴力的父母, 都有家庭淵源。 他們成長在語言污染的環境, 污染已經融入他們的語言當中。 讓他們意識到語言的傷害已屬不易, 如果讓他們改掉這麼多年形成的習慣, 更加艱難。 童年的經歷和體驗在他們的身體和心理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Advertisiment
心理學歷史上, 行為心理學創始人華生做過一個經典實驗, 是關於一個11個月大的、叫阿爾伯特的小男孩的恐懼實驗。 當男孩靠近喜歡的大白鼠和小白兔的時候, 他在後面敲擊金屬棒子, 發出很大的噪音, 久而久之, 男孩形成了條件反射。 當看到大白鼠和小白兔時, 即使後面沒有人在那裡敲金屬棒子, 他也會害怕。 成年之後的阿爾伯特看到了毛皮和毛絨玩具, 都會產生恐懼感。 華生後來還做了去條件反射的實驗, 想治好阿爾伯特的恐懼症, 但始終沒有成功。 你可以看到, 成長中的孩子心理就像是一張白紙, 當你重重地在紙上畫上一筆後,如果想不留痕跡地擦去,要用很大的力氣,也可能那痕跡就永遠留在那裡。
家長的訓斥像那金屬棒子的噪音,孩子聽不懂大人的意思,但感受更多的是恐懼,而這個帶給孩子心理的影響是深遠的。
從認知上講,童年孩子的自我認識水準很淺,他們主要是根據別人,尤其是崇拜的父母來認識自己。父母厭惡的眼神、輕蔑的語調、大聲地怒吼,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恐懼和焦慮。那些具有“權威性”的差評,會像鋼印一樣烙在他們的身上,讓他們產生嚴重的自卑感,他所受到的傷害是侵入性的,還具有時間的延續性。將來的某一天,他會不自覺地用同樣的語言和做法來傷害下一代。
我有一個非常漂亮的來訪者,她由於無法進入婚姻過來諮詢。她和我說話時,從來不對視我的眼睛。當我告訴她,她的眼睛非常漂亮時,她卻覺得不舒服,雖然很多人都說她的眼睛好看,但她從來不這麼認為。她說每次爸爸罵她,都會說:“看你的眼睛,要勾人嗎?真難看!”慢慢地,她不喜歡和別人對視,因為每次對視,她都會有種齷齪、不舒服的感覺。長大後,每當男生向她表示好感,期望和她親近時,她就覺得好像有一堵厚厚的牆擋在他們之間,彼此走得越近,她越有窒息感。在一次催眠治療中,她發現原來是他的父親一句簡單粗暴的話語奪走了她的自信和親密感。
如何預防語言暴力,做一個好父母父母不希望孩子擁有自己的缺點,希望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然而習慣和記憶卻總是會把他們帶回到曾經的挫敗中。他們想找到一種語言,培養孩子的自尊,保護他們心靈不受傷害,而當他們面對頑皮、健忘、貪玩、冒失的孩子時,又很容易情緒失控,那該怎麼做呢?
讓我們一起回到前面的“熱帶風暴”事件,來比較不同做法的結果,就會清楚父母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1.找到孩子後,既不關心,也不打罵,安全回來就好。
點評:像這種情況,往往會造成孩子後知後覺、情感麻木、不知風險,不利於形成孩子的安全意識和情感表達。
2.找到孩子後,劈頭蓋臉地對孩子一頓打罵和訓斥!
點評:這種情況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它會造成孩子的膽怯心態。這樣懲罰孩子,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的反省能力,讓孩子只能感受到恐懼和害怕,無法思考,無法從過錯中成長起來,不知道下次如何改變才能避免父母的憤怒。
3.找到孩子後,告訴他不能亂跑,以後不再帶他到這種地方玩。
點評: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而許多家長都在做,因為有危險,所以放棄。那孩子的環境永遠是安全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風險無處不在,不能因為風險的存在,就不再讓他嘗試。
4.找到孩子後,問他:“開心嗎?你知道爸爸媽媽的感受嗎?知道危險嗎?那下次怎麼做會好一些?”
點評:當詢問孩子的感受時,會讓孩子覺得放鬆;引導孩子去感受別人時,孩子會學著觀察;當再次問到危險時,會讓孩子重新去審視自己的行為,想到自己的貪玩冒進帶給父母的壓力,也知曉了危險性,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管理能力會因為這次事件的發生而提高。這種方法可能不能一次奏效,但多次的詢問和提醒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的另一個來訪者,她是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兩個雙胞胎男孩,她經常為自己沒有耐心而沮喪。後來,她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她把表達感受分成了三步。開始,她告訴孩子,現在的耐心和西瓜一般大;過了十分鐘,她再次告訴孩子,現在的耐心和蘋果一樣大;最後一次她鄭重宣告:我現在的耐心只有葡萄大了,並且很快會消失。她知道孩子們明白了她的話。晚上的時候,孩子問她:“媽媽,你現在的耐心有多大?可不可給我們講個故事?”
改變舊有模式,嘗試著讓孩子接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培養孩子主動為行為負責,不要把孩子看作麻煩的製造者,尊重他們,邀請他們積極地解決問題。這就是提升孩子能力的金鑰匙。
如果,回到事情發生之前呢?我們還拿熱帶風暴的故事來講,如果家長事先帶著孩子在熱帶風暴熟悉地形,瞭解可能發生的事情。提前告訴孩子,如果找不到父母,可以向志願者求助,注意聽廣播等;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情況,父母不會放棄。鼓勵孩子尋找和使用外部資源,樹立孩子的自信。如果有了這樣的鋪墊,那後面發生的故事會不會變得喜劇一些?
孩子通過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靈魂來自宇宙。從他呱呱墜地的那一
刻,他就在為獨立行走在這個世界上做準備,他是父母的朋友,不是出氣筒。好好地愛他,陪伴著他成長是父母最好的選擇。
當你重重地在紙上畫上一筆後,如果想不留痕跡地擦去,要用很大的力氣,也可能那痕跡就永遠留在那裡。家長的訓斥像那金屬棒子的噪音,孩子聽不懂大人的意思,但感受更多的是恐懼,而這個帶給孩子心理的影響是深遠的。
從認知上講,童年孩子的自我認識水準很淺,他們主要是根據別人,尤其是崇拜的父母來認識自己。父母厭惡的眼神、輕蔑的語調、大聲地怒吼,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恐懼和焦慮。那些具有“權威性”的差評,會像鋼印一樣烙在他們的身上,讓他們產生嚴重的自卑感,他所受到的傷害是侵入性的,還具有時間的延續性。將來的某一天,他會不自覺地用同樣的語言和做法來傷害下一代。
我有一個非常漂亮的來訪者,她由於無法進入婚姻過來諮詢。她和我說話時,從來不對視我的眼睛。當我告訴她,她的眼睛非常漂亮時,她卻覺得不舒服,雖然很多人都說她的眼睛好看,但她從來不這麼認為。她說每次爸爸罵她,都會說:“看你的眼睛,要勾人嗎?真難看!”慢慢地,她不喜歡和別人對視,因為每次對視,她都會有種齷齪、不舒服的感覺。長大後,每當男生向她表示好感,期望和她親近時,她就覺得好像有一堵厚厚的牆擋在他們之間,彼此走得越近,她越有窒息感。在一次催眠治療中,她發現原來是他的父親一句簡單粗暴的話語奪走了她的自信和親密感。
如何預防語言暴力,做一個好父母父母不希望孩子擁有自己的缺點,希望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然而習慣和記憶卻總是會把他們帶回到曾經的挫敗中。他們想找到一種語言,培養孩子的自尊,保護他們心靈不受傷害,而當他們面對頑皮、健忘、貪玩、冒失的孩子時,又很容易情緒失控,那該怎麼做呢?
讓我們一起回到前面的“熱帶風暴”事件,來比較不同做法的結果,就會清楚父母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1.找到孩子後,既不關心,也不打罵,安全回來就好。
點評:像這種情況,往往會造成孩子後知後覺、情感麻木、不知風險,不利於形成孩子的安全意識和情感表達。
2.找到孩子後,劈頭蓋臉地對孩子一頓打罵和訓斥!
點評:這種情況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它會造成孩子的膽怯心態。這樣懲罰孩子,剝奪了他從內心深處對自己錯誤的反省能力,讓孩子只能感受到恐懼和害怕,無法思考,無法從過錯中成長起來,不知道下次如何改變才能避免父母的憤怒。
3.找到孩子後,告訴他不能亂跑,以後不再帶他到這種地方玩。
點評: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而許多家長都在做,因為有危險,所以放棄。那孩子的環境永遠是安全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風險無處不在,不能因為風險的存在,就不再讓他嘗試。
4.找到孩子後,問他:“開心嗎?你知道爸爸媽媽的感受嗎?知道危險嗎?那下次怎麼做會好一些?”
點評:當詢問孩子的感受時,會讓孩子覺得放鬆;引導孩子去感受別人時,孩子會學著觀察;當再次問到危險時,會讓孩子重新去審視自己的行為,想到自己的貪玩冒進帶給父母的壓力,也知曉了危險性,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管理能力會因為這次事件的發生而提高。這種方法可能不能一次奏效,但多次的詢問和提醒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的另一個來訪者,她是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兩個雙胞胎男孩,她經常為自己沒有耐心而沮喪。後來,她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她把表達感受分成了三步。開始,她告訴孩子,現在的耐心和西瓜一般大;過了十分鐘,她再次告訴孩子,現在的耐心和蘋果一樣大;最後一次她鄭重宣告:我現在的耐心只有葡萄大了,並且很快會消失。她知道孩子們明白了她的話。晚上的時候,孩子問她:“媽媽,你現在的耐心有多大?可不可給我們講個故事?”
改變舊有模式,嘗試著讓孩子接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培養孩子主動為行為負責,不要把孩子看作麻煩的製造者,尊重他們,邀請他們積極地解決問題。這就是提升孩子能力的金鑰匙。
如果,回到事情發生之前呢?我們還拿熱帶風暴的故事來講,如果家長事先帶著孩子在熱帶風暴熟悉地形,瞭解可能發生的事情。提前告訴孩子,如果找不到父母,可以向志願者求助,注意聽廣播等;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情況,父母不會放棄。鼓勵孩子尋找和使用外部資源,樹立孩子的自信。如果有了這樣的鋪墊,那後面發生的故事會不會變得喜劇一些?
孩子通過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靈魂來自宇宙。從他呱呱墜地的那一
刻,他就在為獨立行走在這個世界上做準備,他是父母的朋友,不是出氣筒。好好地愛他,陪伴著他成長是父母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