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的這輩子,請不要瞎忙!

人的這一輩子都很忙。 有的人忙著掙錢, 有的人忙著幹事業, 有的人忙著應酬, 有的人忙著吃喝玩樂, 有的人忙著升官發財。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忙的事情太多了, 有些忙碌是有意義的, 有些忙碌則是在浪費光陰。 而除了忙工作, 忙事業, 忙吃喝拉撒, 人一旦成家生子, 還多了一樣忙碌, 那就是忙著養育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 大多數家長都在圍繞著孩子進行各種忙碌。 他們為了孩子的生長、教育在忙碌, 為孩子的將來進行物質儲備和財產積累而忙碌。 但是有些人忙碌得有結果, 有些人則是瞎忙。 大家可能不一定認同這種說法,

Advertisiment
認為只要自己把孩子養大就沒有白忙, 怎麼能是瞎忙呢?然而, 瞎忙的人確實很多, 比如諸葛亮。

諸葛亮為蜀國忙了一輩子, 但卻沒忙出名堂來。 以諸葛亮近乎妖神的智慧, 不但沒有帶領蜀國走向輝煌, 蜀國卻是最早走向滅亡的。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還是由於諸葛亮過於忙碌, 事必躬親, 疏乎了對接班人的培養與歷練, 才導致“蜀中無大將, 廖化做先鋒”的局面出現。

反觀魏國與吳國則截然不同, 吳國在周瑜之後有魯肅, 魯肅之後有呂蒙, 呂蒙之後有陸遜。 魏國就更不用說了, 曹操死了之後, 魏國的大將層出不窮。 雖然這些人都沒有諸葛亮的本事, 但也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 使得諸葛亮始終不能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

Advertisiment
蜀國在關張趙之後, 沒有出現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即便是薑維, 諸葛亮也沒有讓他獨當大任。 諸葛亮在諸多事務中都事必躬親, 親自謀劃, 親自帶兵出征。 這是什麼原因呢, 就是因為諸葛亮對誰都不放心, 只有自己親力親為才覺得心裡踏實。 就是他死後還在為蜀國“操心”, 用“死諸葛嚇退了活仲達”。

那麼當今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呢?可以肯定地說, 大有人在。 這些父母就像諸葛亮一樣, 怕孩子這也不行, 那也不會, 對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事必躬親, 替孩子做主, 幫孩子拿主意, 甚至替孩子掙下半輩子的錢。 這些父母辛苦忙碌了一輩子, 卻養出了沒有主見、沒有自理能力、沒有是非觀念、甚至不懂得人情事故、不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

Advertisiment
這與蜀國的情形是何等的相似?

父母們都忙著養育孩子, 但是不能瞎忙。 整天圍著孩子忙碌並不一定是好父母。 也許你的忙碌只是在原地打轉, 這樣的忙碌還是應該少一些。 養育孩子, 我們不但要知道孩子能做什麼、喜歡做什麼, 還要知道孩子需要什麼, 不需要什麼, 能給孩子什麼, 不能給孩子什麼。

有些父母其實也明白, 孩子的能力、本領都是鍛煉出來的。 但有些父母就是心疼孩子, 總是怕虧了孩子, 對不起孩子。 抱著這種心理, 父母們寧可自己吃苦受累, 也不願意看到孩子受委屈。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這種做法卻不能苟同。

這就如同孩子學走路一樣, 如果你總是怕孩子摔跤而不讓他下地,

Advertisiment
那孩子永遠也不可能學會走路。 因此, 孩子該放就要放, 該鍛煉就要鍛煉。

比如在生活上, 父母不一定每天都要叮囑孩子加衣減衣, 不一定要強迫孩子吃飯。 只要冷了, 孩子自會知道加衣, 熱了自會知道減衣, 餓了就會吃東西。

在自理能力方面, 父母只需教會孩子怎麼去做, 並不一定非要親力親為。 比如在收拾學具的問題上, 父母越是操心, 孩子就越不操心。 他不操心, 第二天沒有學具用, 老師自會教訓他。 即使老師沒有教訓他, 他要用的時候, 也會想辦法去找同學借。 這其實也是孩子社交能力的一種鍛煉。

在學習方面, 我們需要盯孩子的作業, 盯學習的細節問題, 但是並不一定時時刻刻都得盯。 如果讓孩子養成父母在,

Advertisiment
他就寫作業, 父母不在, 他就偷懶不寫作業的習慣, 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成為品學兼優的孩子?

在社交方面, 父母沒有必要事事都為孩子出頭, 孩子有困難需要求助於他人時, 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去, 父母沒必要總是出面替孩子解決問題。

在家務勞動方面, 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去洗碗、掃地、擦桌子、收拾碗筷。 父母不需要害怕孩子會摔壞餐具, 因為你不讓他們做, 他們就永遠不會做, 而一旦必需要做時, 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 並不意味著父母必須要忙碌。 如果父母總是沒有原則地忙忙碌碌, 也許你這一輩子就可能瞎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