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管教的動機是愛與關心

管教的動機是愛與關心

美國教育家詹姆斯•多伯森在《施愛與管教的藝術》一書中反復強調“愛, 遠遠不夠, 管教亦不僅僅是懲罰。 ”

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就必須懂得尊重兒童的自我, 即使再幼小的兒童也需要講究尊重心靈的教育。 自我尊重是人性中最脆弱的東西, 或許一件非常微小的偶然事件就足以傷害孩子的心靈, 此後想要重新樹立自尊是非常困難的, 孩子會產生自卑和自賤的心理。 每一個成人在管教孩子的時候都希望他們能夠變好, 但實際上他們一直都很好, 管教方式的不當讓孩子偏離了正常思維和成長的軌道。

Advertisiment
管教孩子的動機是愛與關心, 管教孩子最要緊的目標則是得到並保持孩子的尊敬。 如果父母不能做到這兩點, 孩子的心靈成長會變得相當複雜!這麼說並非危言聳聽, 而是千真萬確。

世界上恐怕沒有比教育孩子更美好、更快樂的事情了。 孩子的心靈純淨而透明, 成人從中感受著人性的美好, 感受著人生無窮的樂趣, 以及世界變化的精彩。 “兒童乃成人之父”, 人們正是從兒童身上獲取了難能可貴的力量和希望。 兒童是美好的, “沒有生來就聽話的孩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管教。 ”但是, 管教孩子必須以愛和關心為初衷, 以保持孩子的自尊為目的, 不要挖苦他, 不要諷刺他, 不要懲罰他, 要愛他並關心他。

Advertisiment

正如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糊塗的先生》這首詩中所寫的那樣:“你這糊塗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頓, 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說瓦特庸, 你說牛頓笨, 你說像個雞蛋壞了的愛迪生, 倘若信你的話, 哪兒來火輪?哪兒來電燈?哪兒來微積分?”

成人不能因為孩子的過錯輕易地懲罰他, 這麼做或許真的會扼殺一個愛迪生或是瓦特。

一個小男孩因為路上貪玩兒很晚才回家, 他是一個平時就很調皮的孩子, 只有7歲, 讀小學一年級。 當他快樂地回到家的時候, 父母虎著臉出現了, 他們因為他的晚歸而擔心而生氣。 孩子愣住了, 想要解釋卻又不敢言語。 父母首先對他進行了一番“逼問”, 諸如“跑到哪兒瘋玩了?”“為什麼不早點回家寫作業?”等問題。

Advertisiment
然後, 又把隔壁鄰居家的孩子拿出來舉例, 說一些刺激孩子的話, 例如“XXX非常聽話, 放學就回家。 ”“XXX考試成績名列前茅, 比你優秀, 你要上進。 ”最後, 孩子開始哭了, 父母停止了批評, 開始懲罰孩子面壁思過。 雖然只有15分鐘, 但是孩子的心靈卻經過了一段灰暗的、漫長的煎熬。 從開始到結束, 父母與孩子之間都沒有溝通和傾聽。

為什麼懲罰孩子?父母的回答一定非常坦然:當然是為了他好!雖然一些父母已經懂得了用適當的方法説明孩子改正缺點, 但是仍然有不少父母為了自己主觀的教育準則, 不允許孩子違反某些規則或者犯錯誤, 一旦孩子這樣做了, 輕則訓斥、重則懲罰, 以示自己心中的“準則”,

Advertisiment
遠遠高於孩子的人格。

管教絕不僅僅是懲罰, 而是正確地愛孩子。 “愛”孩子是衡量合格父母的標準。 這個“愛”並非只是無條件的犧牲和付出, 也不是要星星給星星, 要月亮給月亮的物質供給, 這不是愛而是害。 這種愛除了父母的本能付出之外, 還是一種精神上不自私的愛, 即讓孩子自由成長, 不約束他、不主觀臆斷地替孩子做決定。 任何一位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 如果這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本能的一種愛, 那麼它並不是最重要的。 怎樣去愛, 用什麼方法去愛, 才是衡量父母是否具備了教育的科學與藝術的尺碼。

愛是管教的方法, 但是怎樣去愛?用什麼方法去愛呢?

父母們應該意識到, 管教是從你們自己的生活中開始的。

Advertisiment
很多孩子抗拒管教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本身在自己的生活中, 並沒有按照他們所要求的那樣約束自己。 一個不能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父母不可能成功地管教孩子。 比如, 父母每天都以看“肥皂劇”來消磨時間, 或者癡迷於網路遊戲, 這樣的生活環境根本不能教導出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 所以, 管教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 先管好自己再去管教孩子, 這才是一種不自私的愛。

管教的動機是愛和關心, 換言之, 管教是愛的一部分。

父母可以管教孩子卻不愛他, 這只是單一的處罰, 卻不能口口聲聲地說愛孩子, 而不去管教他, 這樣的愛才值得懷疑。 愛孩子的父母絕對不會縱容孩子, 讓其放任自流。 大膽地管教孩子, 約束他們不正當的行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必須把管教和愛緊密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很大程度上來講,愛並非教育的全部,而管教則是教育的一種,愛和管教並不排斥。

很多幼兒在很小的時候成為家裡的“小公主”和“小皇帝”,他們的真實身份只是孩子,這些冠冕堂皇的“帽子”都是成人為他們扣上的。很多父母非常溺愛孩子,但多數人都是出自本能,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去做的,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在這裡,我們有必要重新強調一下兒童成長環境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他的毛病和陋習會很少,當他離開家庭走進學校和社會的時候,或許會從周圍的環境中“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慣,但是童年的道德品行會根深蒂固地影響他未來的發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周圍的經驗照單全收,無論好壞學起來都很快。所以,嬰幼兒成長的速度非常驚人,這一點非常值得父母的注意,一個比別的孩子都要遲開口的孩子並不是智力有問題,他會度過一個“語言爆發期”,或許從未說過一句話的孩子,一開口就可以說一句話了。因此,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如果成人每天在孩子面前說髒話,毫不顧忌,那麼他開口第一句話不一定是“爸爸媽媽”,而是一句髒話。誰能說這是孩子的問題呢?誰能說這樣的孩子是因為管教不嚴呢?只能說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夠。

管教必須從娃娃抓起。放寬政策、管松點,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作為父母有責任和義務教導孩子分辨是非,而且必須在孩子3個月到6歲的時候就開始做起,因為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一個精神病人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時代。任何人都無法保證孩子可以在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中生長,可以說,這是一道社會難題。

離開愛,善的種子不會自然萌生;離開理智的管教,諸多美好的品行也不可能自動形成。愛不會排斥管教,合乎情理的管教是愛在更深層次的體現。

約束他們不正當的行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必須把管教和愛緊密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很大程度上來講,愛並非教育的全部,而管教則是教育的一種,愛和管教並不排斥。

很多幼兒在很小的時候成為家裡的“小公主”和“小皇帝”,他們的真實身份只是孩子,這些冠冕堂皇的“帽子”都是成人為他們扣上的。很多父母非常溺愛孩子,但多數人都是出自本能,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去做的,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在這裡,我們有必要重新強調一下兒童成長環境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他的毛病和陋習會很少,當他離開家庭走進學校和社會的時候,或許會從周圍的環境中“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慣,但是童年的道德品行會根深蒂固地影響他未來的發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周圍的經驗照單全收,無論好壞學起來都很快。所以,嬰幼兒成長的速度非常驚人,這一點非常值得父母的注意,一個比別的孩子都要遲開口的孩子並不是智力有問題,他會度過一個“語言爆發期”,或許從未說過一句話的孩子,一開口就可以說一句話了。因此,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如果成人每天在孩子面前說髒話,毫不顧忌,那麼他開口第一句話不一定是“爸爸媽媽”,而是一句髒話。誰能說這是孩子的問題呢?誰能說這樣的孩子是因為管教不嚴呢?只能說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夠。

管教必須從娃娃抓起。放寬政策、管松點,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作為父母有責任和義務教導孩子分辨是非,而且必須在孩子3個月到6歲的時候就開始做起,因為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非常深刻的――一個精神病人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時代。任何人都無法保證孩子可以在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中生長,可以說,這是一道社會難題。

離開愛,善的種子不會自然萌生;離開理智的管教,諸多美好的品行也不可能自動形成。愛不會排斥管教,合乎情理的管教是愛在更深層次的體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