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應該以分離為目的

編者按你是如何對孩子表達愛的?你希望和孩子永遠不分離嗎?可事實上, 父母對孩子最正確的愛是要以分離為目的的。 為什麼呢?當孩子呱呱墜地, 這是肉體的分離也是分離的開始, 漸漸地孩子有了獨立自主的思維和能力, 這便開始了思想的分離……你能接受並做到這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嗎?

出生離開媽媽身體:渴望大人笑 眼神多交流

提到分離, 或許很少有人意識到, 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離別, 是出生時與母親身體的分開。


很少有人意識到, 人生的第一次離別是出生時與母親身體的分開

媽媽的子宮就像一個溫暖的搖籃,

Advertisiment
舒舒服服呆了10個月以後, 突然來到一個冰冷、嘈雜的陌生世界, 對孩子來說, 是巨大的挑戰;對母親來說, 則是無法避免的“分娩之痛”。 順利渡過這次分離, 對孩子良好心理的塑造和媽媽平穩心態的轉換, 都是至關重要的。

分析:細心的人會發現, 剛出生的孩子很“膽小”, 就像把自己包在一個蛋殼裡, 生怕受到打擾, 甚至對大人的呼喚、嬉鬧沒有太大反應。 其實, 此時孩子正在“艱難”過渡, 家長們需要做的, 是要給他一個非常安靜、沒有動盪的環境, 讓他覺得安全, 慢慢適應環境“巨變”。 而不是一群人呼啦啦圍在孩子身邊、又抱又哄、吵個不停。 此外, 媽媽不要長時間離開孩子, 要多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溝通,

Advertisiment
比如對著他微笑, 哪怕哺乳時, 眼睛也要看著孩子等。

家庭成員之間也要互相理解、保持共識。 不要把什麼事情都交給孩子媽媽, 特別是要理解孩子離開身體後給母親帶來的痛苦和不適應, 多陪她說說話, 經常讚美、鼓勵她。 當媽媽感到身心疲勞時, 爸爸和家中其他人要主動承擔起責任。

入園暫離家長保護:玩玩捉迷藏 上個親子班

對很多家庭來說, 送孩子進幼稚園、上小學是一項“大工程”。 小朋友捨不得家長無微不至的呵護, 抓著媽媽、奶奶的衣服又哭又鬧。 而很多家長, 就算狠下心回頭走開, 心裡也萬般捨不得。 經常有家長在校門外伸長了脖子看孩子, 翻來覆去擔心:孩子會不會被欺負?吃得好不好?越想越忐忑, 恨不得立即把寶貝抱在懷裡。

Advertisiment


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 聰明的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

分析: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表示, 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 聰明的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 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 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如果此時沒有打好心理基礎, 孩子的一生都可能非常敏感、脆弱。

因此, 在保護孩子的同時, 家長首先要相信和肯定孩子的能力, 努力做到“成熟分離”。 可以有意識地和他們玩捉迷藏的遊戲, 讓孩子把眼睛蒙起來, 感受大人消失的感覺, 訓練他的獨立能力, 但遊戲時間一定要循序漸進。 此外, 可以參照學校的作息, 訓練孩子吃飯、穿衣服等基本生活技能。 既讓孩子養成習慣,

Advertisiment
也讓家長可以放心。 最後, 孩子入學前, 家長和孩子可以參加“親子班”, 逐漸縮短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實現自然過渡。

求學孤身遠離家鄉:結交新朋友 培養些興趣

對大多數人來說, 第一次如此強烈感受到自己的獨立、成長和責任感, 恐怕是遠離家庭、上大學放飛的時候。

大學生們開始品嘗獨立的喜悅、挫折和痛苦, 也要應對著一波又一波的陌生、迷惘和孤獨。 離開孩子的父母, 既興奮無比, 突如其來的失落和“空巢感”又讓他們不知所措。 可以說, 這是長大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期。


要學會放棄控制孩子, 要尊重孩子, 傾聽他們的內心需求

分析:經過了衝動、逆反的青春期, 大學階段是孩子踏上自己人生理想征程的一個新起點。

Advertisiment
忍受與家庭分離, 面對新的學習方式、人際氛圍和生活環境, 又很容易感到難以適應。 此時, 一方面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 不要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唉聲歎氣、甚至自暴自棄。 另一方面, 要主動、積極地融入身邊的環境, 與同學們結伴上課、參加活動, 儘快熟悉新環境。 用年輕人特有的自信和熱情應對挑戰。

作為父母, 要提醒自己, 孩子長大了, 並不是與家庭關係的終結, 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要學會放棄控制孩子, 要尊重孩子, 傾聽他們的內心需求。 同時, 適當把注意點轉移到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方面, 比如做做健身操、跳跳交誼舞等, 既健康又能打發時間, 或者把更多精力投身於事業, 為生活找到新的平衡。

我們也可以借鑒國外的“死亡教育”,幫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念、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更加珍惜生命、珍愛家人。

我們也可以借鑒國外的“死亡教育”,幫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念、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更加珍惜生命、珍愛家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