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育兒過程中的本能行為

寶寶的信號可以引發成年人和寶寶的一系列行為, 這在世界上任何文化體系中都是一樣的。 典型的有:

1.聲音和表情模式過分強調聲音和表情並不利於寶寶尚未成熟的感知能力。 誇大的表情和示範性的聲音很容易辨認。 學習和區分的過程就會逐漸到來。 在所謂的打招呼反應中, 母親抬高眉毛, 皺起額頭, 睜大眼睛, 張著嘴對著寶寶笑然後使勁地點頭, 作為對寶寶接受了目光接觸的回應。 這樣就產生了交流並贏得了寶寶的注意力, 就像在打招呼一樣。

2.距離寶寶臉頰的最佳距離為21~25釐米。 這個距離和人們在閱讀時和書本保持的距離相同,

Advertisiment
它配合了寶寶最初的視野範圍並且有利於互相理解。 就連那些認為寶寶什麼都看不見的人也會“自動”保持這樣的距離。

3.對寶寶反應的模仿和回饋能夠增強他的自我感知並有助於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

4.媽媽觸碰寶寶的嘴部區域或打開寶寶的小手會讓寶寶的肌肉舒緩, 通過寶寶準備共處的狀態上可以證明這一點。 而例如緊緊握住的小拳頭就表示了一種相當緊張的狀態, 有可能是強烈的刺激使寶寶壓力過大。 寶寶會不安甚至開始哭鬧。 如果小手稍稍張開, 而且寶寶正好醒著, 那麼這就是注意力狀態最佳的時候。

5.通過溫柔的、有節奏的刺激來安慰他。 父母可以有節奏地搖晃、撫摸和輕拍寶寶,

Advertisiment
給他帶來安全感, 使他平靜。

6.讓寶寶停止哭鬧的需求。 寶寶的哭鬧會引發讓身體不舒適的症狀:心跳和呼吸加速, 汗量增加, 肌肉更加緊張。 人會變得緊張不安。

7.寶寶半歲以後, 共同的小遊戲例如“撥浪鼓”可以給他帶來很大的樂趣, 因為這時這些小遊戲可以促進寶寶某些能力的發展。

8.影響寶寶注意力狀態的刺激形式。 減小用手掌撫摩他的力度或降低音量可以起到緩和和鎮定的作用, 而增加撫摩的力度或增加音量則會起到刺激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