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不是萬能的
近些年來, 一種稱做“賞識教育”的思潮通過各種大眾傳媒廣泛傳播, 給家長思想上造成了很大混亂。
孩子不管做了什麼, 做得怎麼樣, 都要大加讚賞, 說“你真行”、“你真棒”, 給孩子叫好, 為孩子鼓掌。 比如說, 一個孩子經常無故打人, 家長不但不嚴厲批評, 反而要給他鼓掌。
Advertisiment
什麼叫賞識?所謂賞識, 就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給予重視或讚揚。 剛才提到的這個欺負人的孩子是典型的“屢教不改”, 本來就應該實施懲罰, 怎麼反倒為他鼓掌呢?提倡“賞識教育”的人認為, 這樣可以使他逐漸地、自然而然地改掉打人的毛病。 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顏之推早就批評過這種現象:“恣其所欲, 宜誡反獎, 應呵反笑, 至有識知, 謂當法爾。 ”這是說, 對孩子不管不教, 任其為所欲為, 該批評的反而誇獎,
Advertisiment
不能否定批評
更有人“發展”了所謂的“賞識教育”, 提出“無批評教育”。 說孩子年齡小, 感情太脆弱, 只能表揚、肯定、獎賞, 不能批評, 更不能懲罰。 有的人甚至認為“否定是孩子的殺手”, 斷言“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這種說法也是偏頗的, 沒有任何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小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和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 犯錯誤是難免的。 他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新鮮, 想探索的奧秘很多, 這就難免犯錯。 當然, 首先應當進行說服教育, 但如果屢教不改, 就必須批評, 甚至可以懲罰。
批評或懲罰不完全是消極的教育手段, 使用得好, 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批評或懲罰是較為嚴厲的教育手段,
Advertisiment
“賞識教育”和“無批評教育”在特定的時候或場合可以嘗試, 但不能時時處處濫用, 否則不僅會害了孩子, 也會給家長以後的教育帶來許多麻煩。
懲罰
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討論懲罰孩子的問題, 並不是要家長把懲罰當成管教孩子的“尚方寶劍”, 動不動就隨便懲罰。
Advertisiment
對於學齡前的兒童來說, 一般不會犯多大的錯誤。 但如果孩子太執拗、固執、任性, 無論怎麼教育都無動於衷, 而有些行為若不立即制止, 很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或是會養成不良的習慣, 再糾正起來難以奏效。 在這種情況下, 家長就得採取懲罰的教育手段。
懲罰孩子一般是在孩子的行為習慣或道德品質出現嚴重錯誤的時候。 比如, 小孩子學會了說髒話或罵人, 怎麼教育都不見效;好動手打人, 欺負弱小, 批評以至訓斥都無效;撒謊、欺騙人, 屢教不改, 等等。
至於非行為習慣或道德品質方面,
Advertisiment
懲罰手段和注意事項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 實施懲罰的手段一般有兩種類型:
一是剝奪需要, 主要是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 孩子犯了錯誤並屢教不改, 本來應該得到的, 就要強行剝奪。 比如, 該買給他的玩具不買, 該陪他去遊樂場不去, 該上爺爺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不去, 在指定地點反省等。 家長長時間不理會孩子, 也是一種懲罰方式。
二是自然後果的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 不是由家長剝奪他的需要, 而是由他自己承受後果, 也就是“自作自受”。 比如, 總是欺負別人, 小朋友們都不搭理他了, 這就是遭到了“自然後果”的懲罰。
對孩子實施懲罰,要特別謹慎小心。一是不可濫用,不到萬不得已時,一般不用。二是公正合理,恰如其分,要根據孩子所犯錯誤的情節輕重、性質以及態度確定懲罰的方式,最好讓其心悅誠服地接受。“罰不當罪”,過輕,起不到積極作用;過重,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或引起逆反心理。三是懲罰要看孩子的個性特徵、性別特徵,要讓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得了,避免產生副作用。
經常有家長問,孩子可不可打?一般情況下不要打。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未嘗不可。比如,兩三歲的孩子,不知道深淺、利害、安危,看到新奇的東西如電器插座等就想摸一摸,動一動,玩一玩。對這種危險行為,怎麼進行管教呢?給他講道理,說:“這個東西不能摸,一摸就電死了。”什麼叫“死”?孩子可能會天真地問:“死好玩嗎?”對不懂事的孩子來說,那無疑是“對牛彈琴”。他根本不可能懂。說不管他,放任自流,任其為所欲為,讓他體驗一下“自然後果”的懲罰,那行嗎?管教那麼小的孩子,唯一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就是在他要伸手摸電器插座的時候,聲色俱厲地訓斥。如果還是不聽話,就要狠狠地打他的手,甚至要把他給打哭了,重重地給他以刺激。這樣打一兩次,就會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摸那東西——手疼痛”這樣的條件反射,以後再也不會伸手去摸。像這種“狠狠地打”,也不能說是“體罰”,而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有效教育。 這就是遭到了“自然後果”的懲罰。
對孩子實施懲罰,要特別謹慎小心。一是不可濫用,不到萬不得已時,一般不用。二是公正合理,恰如其分,要根據孩子所犯錯誤的情節輕重、性質以及態度確定懲罰的方式,最好讓其心悅誠服地接受。“罰不當罪”,過輕,起不到積極作用;過重,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或引起逆反心理。三是懲罰要看孩子的個性特徵、性別特徵,要讓孩子在心理上承受得了,避免產生副作用。
經常有家長問,孩子可不可打?一般情況下不要打。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未嘗不可。比如,兩三歲的孩子,不知道深淺、利害、安危,看到新奇的東西如電器插座等就想摸一摸,動一動,玩一玩。對這種危險行為,怎麼進行管教呢?給他講道理,說:“這個東西不能摸,一摸就電死了。”什麼叫“死”?孩子可能會天真地問:“死好玩嗎?”對不懂事的孩子來說,那無疑是“對牛彈琴”。他根本不可能懂。說不管他,放任自流,任其為所欲為,讓他體驗一下“自然後果”的懲罰,那行嗎?管教那麼小的孩子,唯一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就是在他要伸手摸電器插座的時候,聲色俱厲地訓斥。如果還是不聽話,就要狠狠地打他的手,甚至要把他給打哭了,重重地給他以刺激。這樣打一兩次,就會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摸那東西——手疼痛”這樣的條件反射,以後再也不會伸手去摸。像這種“狠狠地打”,也不能說是“體罰”,而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有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