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脾氣的大小,決定了孩子教育的成敗

教育專家告訴你:

你的脾氣越大,

教育效果越差。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總是喜歡發脾氣, 習慣於把每次發脾氣歸咎為孩子不聽話, 或孩子某種行為太不像話, 認為自己發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 是為了教育孩子。 事實是, 脾氣不但沒有教育功能, 卻是反教育的。

脾氣越大, 教育效果越差。 壞脾氣不僅像一把亂揮的錘子, 破壞當下的一時一事, 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劇;更像彌散的有毒氣體, 形成深遠而廣泛的損害。

家長三分脾氣對孩子是七分損害

壞脾氣造成的後果是什麼, 我們大約可以這樣描述:輕度後果,

Advertisiment
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後果, 孩子成年後脾氣暴躁, 愛抱怨或抬杠, 為人苛刻;重度後果, 嚴重抑鬱症, 性變態, 神經病人格。 家長髮三分脾氣, 會對孩子形成七分損害。 說壞脾氣是教育的死敵、人生的陷阱, 並不為過。

脾氣的壞處其實大多數人都明白, 只是做不到不發脾氣。 不少家長經常下決心要改掉壞脾氣, 每每事到臨頭, 火氣一上來, 就什麼都忘了。 所以, 本文想著重談談如何克制壞脾氣。

克制脾氣不能光靠一個“忍”字。 古話說得好, “忍”字心頭一把刀。 一位家長給我的郵件標題是“我忍, 我忍, 我忍忍忍”, 且不說郵件內容如何, 標題已夠驚人。 刀鋒之下, 如何能躲開傷害?一個人心上這麼多帶血的刀子, 若不去掉, 遲早是要割傷自己或他人的。

Advertisiment

這就說到一個問題, 脾氣大的人為什麼心中常有怒氣?他們的“火”到底從何而來?知道病因, 對預防和治療都非常重要, 所以有必要在這裡對壞脾氣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氣很差的人, 童年經歷往往有兩個特徵:一是身邊有個愛發脾氣的人, 二是內心常常有委屈感。 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 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因為兒童的性情是向成人習得的, 家長的行為示範作用要遠大於口頭訓誡作用。 壞脾氣家長動不動向他人、配偶或孩子發火, 這首先是做了反面示範, 無意中教會孩子用破壞性方式表達不同觀點。

同時壞脾氣的人讓家庭生活經常充滿火藥味, 讓孩子的心理總是充滿負面情緒,

Advertisiment
積澱越來越多的負能量, 成年後, 習慣以傷害性的方式表達分歧, 尤其容易沖著配偶和孩子嚷嚷, 甚至動手, 因為這兩者離自己最近, 對自己威脅最小——於是我們看到, 壞脾氣代代相傳, 老子火氣大, 兒子脾氣就差, 到了孫子也不怎麼樣——家族輪回鏈條就這樣形成,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 “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

脾氣的本質是恨意, 恨意和思考力呈反比, 恨意越深, 思考力越淺。 一些愛發脾氣的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這脾氣就這樣, 天生的, 改不了。 把壞脾氣等同於雙眼皮一樣的生物遺傳, 這反映了很多人對自己壞脾氣的無可奈何, 以及對自我改變的逃避。

追溯脾氣的成因不是為了指責誰, 而是為了看清楚自己的缺點從何而來,

Advertisiment
將要何往。 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才能避免把壞脾氣合理化, 才有力量斬斷這輪回的鏈條, 並且容易對原生家庭的缺陷給出原諒。

如何改變壞脾氣父母需要運用智慧

如何改變壞脾氣?關鍵一步是立即行動。 即從今天、從這件事開始, 不發脾氣。

脾氣這個東西, 不發就不發了, 你不縱容它, 它就不會張牙舞爪。 反之, 如果不加約束, 脾氣可以被餵養得越來越大。 這不僅在心理學上被觀察到, 生物學也證明, 慣於擺出暴力姿勢的人, 只會增加自己的憤怒。

克制脾氣可以從每一個想要發火的事件中開始練習, 哪怕覺得自己在“演戲”, 也要演下去, 情緒沒到位的情況下, 努力讓行動先到位。

心理學研究發現, “任意表露情緒,

Advertisiment
可以強化情緒。 相反, 盡可能地抑制情緒, 則會削弱情緒”。 並且人的情緒有互動性, 投射出去的情緒往往會反彈回來, 每一次反彈都是強化。 好情緒有好強化, 壞情緒有壞強化。

所以, 如果我們想要變成“好脾氣”, 就要讓“好脾氣”不斷和我們相逢, 儘量不讓壞脾氣出來露臉。

大部分情況下, 人只要體驗過一次克制脾氣帶來的愉悅, 後面就會更容易控制情緒。

有位家長說她一直對兒子要求嚴格, 但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脾氣不好, 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 大喊大叫, 而且從不認錯, 經常氣得她簡直要發瘋, 只是因為知道打孩子不好, 才強行忍著不動手, 但和孩子吵架卻是頻繁發生。

有一次她實在黔驢技窮了, 憤怒地對孩子大喊一聲:你就不能讓媽媽高興點嗎?兒子大聲回敬說:“我不知如何讓你高興, 就知道如何讓你不高興。”她當時感覺內臟都要氣得出血了。

有一天,兒子從學校打來電話,說一個作業本丟在家裡了,必須要今天交,要媽媽送一趟。這不是第一次了,這孩子整天丟三落四的,動不動就把什麼東西丟在某個地方,所以當她黑著臉把作業本送到孩子手上,剛說了句“每天叮囑你多少次……”

兒子立即嗆她一句“好了好了,你快走吧!”扭頭就離開,沒有一點認錯的意思,也沒有對媽媽的辛苦表示一點感謝。可能只是因為在學校裡,才沒大喊大叫。

晚上她很想批評兒子幾句,只是害怕他發脾氣,才硬忍住了,心想等你下次再忘了帶東西,逮著了一定好好教訓一頓。

沒想到第二天兒子又從學校打來電話,說他把今天要交給老師的一張表格丟在家裡了,要媽媽再送一趟。她一聽,火氣騰一下就上來了,沒好氣地說,媽媽今天忙,沒時間,你明天再交吧,生氣地把電話掛斷。

過了一小會兒,老師打來電話,說這個表格必須今天交來,現在班裡就缺她兒子這一張,希望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否則孩子沒法放學回家,老師也沒法下班。老師口氣強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頭的事,開車往兒子學校趕去,內心簡直可以用怒火萬丈來形容,恨不得當下抓住兒子痛駡一頓。

快要到兒子學校時,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兒子的老師,突然有一點點膽怯,感覺沒有勇氣面對,害怕被老師給臉色看。然後又想到,自己還這麼害怕見到老師,兒子此時不知有多難堪。老師顯然很生氣,應該已是狠狠地訓了兒子。全班那麼多孩子,就他一個人忘了帶表格,這讓兒子多麼尷尬啊。

想到這裡,她忽然有點開始心疼兒子了,心裡的怒氣一下消解了不少,然後,不知怎麼突然生出一個想法,今天連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也沒用,還讓他嗆自己兩句,這次什麼也不說,看看他以後會怎樣。

到了學校見到兒子,她一反常態地沒有生氣,把表格交給兒子時,順便把水壺遞到孩子手上,和顏悅色地說,水壺也忘了帶了,是不是一上午沒喝水,渴嗎?媽媽的表現讓孩子大吃一驚,有些不相信地看看媽媽,一時不知該說什麼,眼睛裡流露出感動。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帶水壺,也是一個過錯,回家後總會受到一頓責駡。

看著孩子的表情,媽媽忽然覺得孩子那麼可憐,自己沒發火,居然讓他那麼意外,可見自己對孩子發了多少火。媽媽一下感覺有些心酸,忍不住溫柔地拍拍孩子後背。當孩子確信這次媽媽真的沒生氣時,眼中突然泛起淚光,有些不知所措地低下頭,囁嚅著低聲說一句“ 媽媽,又讓你又跑一趟……”

孩子雖然沒把話說完整,但能聽得出他的歉疚,幾乎可以確信,孩子在強忍著眼淚,或已流下眼淚。

媽媽一瞬間也眼眶一熱,又輕輕摸摸孩子腦袋說,沒事,反正媽媽今天也不忙。嗯,沒別的事了吧,那媽媽走了。孩子輕輕地嗯一聲,還是沒抬頭,媽媽能感覺到她和孩子間有某種溫暖的東西在交流著。

回家的路上,竟是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原來寬容竟有這麼大力量,可以讓一個從來不肯低頭認錯的孩子主動說出對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後,居然也一反常態地變得非常溫順,媽媽讓他幹什麼,他總是情緒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沒有以往的故意頂牛。

這次經歷讓她看到克制脾氣的成果,給她帶來信心和鼓舞。後來這位家長開始不斷地約束自己,發脾氣確實是越來越少,脾氣也越來越小。

很多事情如果放在以前,一定會覺得不可容忍,非得暴怒一場不可,後來卻發現所有的事情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不發火並沒有那麼難,而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懂事。

家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這個孩子一樣,家長一改變脾氣,馬上就懂得“領情”,很多孩子對家長初期態度的轉變並沒有積極的回饋,似乎無動於衷。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要氣餒,哪怕是遇到孩子主動挑釁也不要發火,讓他“拳頭打在空氣中”。

雙方的負面情緒都得不到釋放和回應,時間久了,自己的脾氣、孩子的脾氣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好。

有位爸爸說他下決心不再跟還在上幼稚園大班的兒子發脾氣,但小傢伙蹬鼻子上臉,給三分顏色就想開染坊,弄得家長越來越沒信心,擔心把他溺愛壞了。

但有一天傍晚,這種印象改變了。當時,孩子媽媽把一盤剛炒好的土豆絲端到桌上,又進廚房炒第二個菜。孩子馬上爬到椅子上要吃,爸爸說菜剛炒出來太燙,再說媽媽還沒過來呢,等一會兒吧。孩子一臉不愉快,手裡的筷子不肯放下,啪啪敲擊桌子,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盤裡吐一口口水。

這實在太過分了,爸爸幾乎把持不住地想發火。也許是小傢伙自己也知道這動作太出格,看著爸爸,目光既挑釁,又有些怯怯的。爸爸看他一眼,強壓怒火,鎮靜地看孩子一眼,沒吱聲,低下頭繼續看手機,努力平息心裡的火氣,然後思考對策。

片刻後,媽媽端著另一個菜出來,不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爸爸也沒說什麼,一家人開始吃飯。爸爸心裡憋屈得都有些吃不下飯。小傢伙也許確實覺得自己理虧,也許是因為又沒等到爸爸的火氣,心裡有些忐忑不安,在飯桌上表現得出奇地乖巧,一直老老實實地坐著吃飯,不像平時吃兩口就跑了,還把碗裡的飯吃得乾乾淨淨的。

媽媽驚奇地說寶寶今天表現怎麼那麼好。爸爸心裡忽有一些感動,覺得自己堅持不發脾氣有了成果,慶倖自己沒有輕易放棄 “ 好脾氣 ” 。他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管得多,又老發火,孩子不逆反才怪。

比如今天,孩子想先吃幾口土豆絲,這要求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其實很正常,家裡又沒有外人,為什麼不允許呢?這麼點事都要限制他,他當然會覺得你總是很不友好,就要故意在你面前搗亂。如果自己沒壓住火,又打罵孩子一頓,事情會變得多麼糟啊。

在這麼具有挑戰性的事件上還能控制不發火,爸爸自己也有成就感,此後更注意減少限制孩子,努力克制脾氣。

脾氣與脾氣的對峙就像拔河賽,對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堅持為前提的。如果想讓對方不再堅持,最好的辦法是放開手中的繩子——家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巨大。

克制壞脾氣教你三個小妙招

在改善壞脾氣的路上,家長要經常儘量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別的家長好?或者是我沒看見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處中,我原諒過他什麼錯誤?對他的什麼缺點能一笑了之?給孩子做個好榜樣重要,還是我出口惡氣重要?

比起那些天生殘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齊全,身體健康,這是不是他給我的回報呢……這些問題不妨常在心裡想想,就是對壞脾氣的不斷降解。

控制脾氣,多數家長只要在意識上到位了,行動就會自動調整。但也有人發現,克制脾氣於自己來說是件特別困難的事,雖然明明白白地知道發脾氣的壞處,卻常常控制不住。每次發完火都後悔得要死,可到了下次,照樣大發雷霆。

如果是這種情況,可以試試下面幾種辦法:

1半小時效應

給自己立個規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作,即便無意中發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後再說。

在這半小時裡,一定要去做點別的事,凡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流覽網頁、玩遊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

脾氣是一種激情,爆發都是瞬間的事,挨過半小時後,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麼樣做不該怎樣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紙條儀式

在特別想改變壞脾氣時,寫兩張紙條。

第一張描摹自己的壞脾氣,把它的可惡白紙黑字地寫出來,此紙條象徵自己的壞脾氣。

第二張寫下自己改變壞脾氣的願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兩句話,此紙條象徵自己的決心。

然後把第一張狠狠地撕碎、燒掉或用其他方式銷毀,感覺把壞脾氣埋葬掉。第二張貼到牆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規定自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想發火,必須先跑去看過這字條,看完了再決定發不發火。或已開始發火,突然想到紙條,也要跑去看看。

若紙條有效控制了火氣,給自己一點任何形式的獎勵,讓自己高興;如果看過紙條後沒管用,還是發脾氣了,也不要氣餒,把這一張撕了,重新寫一張,重新給自己鼓勁。

看紙條這個儀式化的行為一直堅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話經常在心裡複習一下,壞脾氣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3意念疏散

當火氣一下子起來時,先趕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體內部,宛如立即把身邊惹你生氣的人丟棄掉,顧不上管他一樣。

集中注意力尋找一下身體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悶,還是腦袋隱痛,或是手臂顫抖,然後把意念集中到那個不舒服的地方,想像有一團純淨的氣體或清清的水流,輕柔地包圍那裡,旋轉按摩,並絲絲深入,把那裡的濁氣驅趕出去,可經由身體任何地方揮發到空中,身體越來越乾淨。

這個過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覺純淨之氣被吸入,然後長籲氣,濁氣被呼出去……一次驅散不完就再來一次,直到感覺自己變得乾淨、平靜而鬆弛。

以上三條方法可以同時做,也可以只做一條。關鍵是堅持,一直堅持,給自己反復練習的機會。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的正能量

西方流傳一句笑話:如何像卡耐基一樣成功?答案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套用這句話,完全可以說,如何成為一個不發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發脾氣的時刻,沒有比停止發脾氣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強烈的自我改變意識上,才會有效。在和孩子的“較量”中,家長要時時記住,只要發火,就輸了。

家長若不和孩子鬥狠比強,遇到事情有定力,有變通力,那麼孩子學到的正是這些。

當然,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天下沒脾氣的人很少,正如天下沒有私心的人幾乎沒有一樣。

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潔癖,否則會太焦慮。而過度焦慮對改善脾氣並沒有什麼好處。

大家都是凡人,偶爾發點脾氣也正常。如同正常範圍內的私心是健康的也是必須的,正常範圍內的脾氣也可以存在並可以被理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

如果實在沒忍住,脾氣發作了,至少要守住兩條底線:一是堅決不動手,只動嘴;二是趕快結束,不糾纏。

不要非得講什麼理,明明白白開始的事,可以糊裡糊塗結束,這並不影響以後的日子變得清朗。當我們變得越來越習慣于自我克制時,自我克制就變得越來越容易。

孩子逆反,說明他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選擇的勇氣,這總比事事聽命于家長、沒主見好得多。孩子成績不理想,但他身體健康,心地單純善良,這該多麼令人欣慰。

錢包被小偷偷了,要慶倖銀行的存款沒被人騙走;挨老闆一頓訓,就去慶倖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邁腳出門,平直的馬路已鋪到腳下;輕輕點擊電腦滑鼠,世界就展現在眼前……

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如果日子充滿感恩,你投送出去的心情都將回報給你;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氛圍,家長自己更受滋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超脫境界。

對於一個超然的靈魂來說,有什麼事會讓他煩惱到失態呢?境界的昇華不可能輕鬆地一步登天,而需要一點點去修行。

當我們能對一人一事給出豁達和寬容時,已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世界抱有無怨的情懷。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正能量。

就知道如何讓你不高興。”她當時感覺內臟都要氣得出血了。

有一天,兒子從學校打來電話,說一個作業本丟在家裡了,必須要今天交,要媽媽送一趟。這不是第一次了,這孩子整天丟三落四的,動不動就把什麼東西丟在某個地方,所以當她黑著臉把作業本送到孩子手上,剛說了句“每天叮囑你多少次……”

兒子立即嗆她一句“好了好了,你快走吧!”扭頭就離開,沒有一點認錯的意思,也沒有對媽媽的辛苦表示一點感謝。可能只是因為在學校裡,才沒大喊大叫。

晚上她很想批評兒子幾句,只是害怕他發脾氣,才硬忍住了,心想等你下次再忘了帶東西,逮著了一定好好教訓一頓。

沒想到第二天兒子又從學校打來電話,說他把今天要交給老師的一張表格丟在家裡了,要媽媽再送一趟。她一聽,火氣騰一下就上來了,沒好氣地說,媽媽今天忙,沒時間,你明天再交吧,生氣地把電話掛斷。

過了一小會兒,老師打來電話,說這個表格必須今天交來,現在班裡就缺她兒子這一張,希望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否則孩子沒法放學回家,老師也沒法下班。老師口氣強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頭的事,開車往兒子學校趕去,內心簡直可以用怒火萬丈來形容,恨不得當下抓住兒子痛駡一頓。

快要到兒子學校時,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兒子的老師,突然有一點點膽怯,感覺沒有勇氣面對,害怕被老師給臉色看。然後又想到,自己還這麼害怕見到老師,兒子此時不知有多難堪。老師顯然很生氣,應該已是狠狠地訓了兒子。全班那麼多孩子,就他一個人忘了帶表格,這讓兒子多麼尷尬啊。

想到這裡,她忽然有點開始心疼兒子了,心裡的怒氣一下消解了不少,然後,不知怎麼突然生出一個想法,今天連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也沒用,還讓他嗆自己兩句,這次什麼也不說,看看他以後會怎樣。

到了學校見到兒子,她一反常態地沒有生氣,把表格交給兒子時,順便把水壺遞到孩子手上,和顏悅色地說,水壺也忘了帶了,是不是一上午沒喝水,渴嗎?媽媽的表現讓孩子大吃一驚,有些不相信地看看媽媽,一時不知該說什麼,眼睛裡流露出感動。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帶水壺,也是一個過錯,回家後總會受到一頓責駡。

看著孩子的表情,媽媽忽然覺得孩子那麼可憐,自己沒發火,居然讓他那麼意外,可見自己對孩子發了多少火。媽媽一下感覺有些心酸,忍不住溫柔地拍拍孩子後背。當孩子確信這次媽媽真的沒生氣時,眼中突然泛起淚光,有些不知所措地低下頭,囁嚅著低聲說一句“ 媽媽,又讓你又跑一趟……”

孩子雖然沒把話說完整,但能聽得出他的歉疚,幾乎可以確信,孩子在強忍著眼淚,或已流下眼淚。

媽媽一瞬間也眼眶一熱,又輕輕摸摸孩子腦袋說,沒事,反正媽媽今天也不忙。嗯,沒別的事了吧,那媽媽走了。孩子輕輕地嗯一聲,還是沒抬頭,媽媽能感覺到她和孩子間有某種溫暖的東西在交流著。

回家的路上,竟是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原來寬容竟有這麼大力量,可以讓一個從來不肯低頭認錯的孩子主動說出對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後,居然也一反常態地變得非常溫順,媽媽讓他幹什麼,他總是情緒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沒有以往的故意頂牛。

這次經歷讓她看到克制脾氣的成果,給她帶來信心和鼓舞。後來這位家長開始不斷地約束自己,發脾氣確實是越來越少,脾氣也越來越小。

很多事情如果放在以前,一定會覺得不可容忍,非得暴怒一場不可,後來卻發現所有的事情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不發火並沒有那麼難,而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懂事。

家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這個孩子一樣,家長一改變脾氣,馬上就懂得“領情”,很多孩子對家長初期態度的轉變並沒有積極的回饋,似乎無動於衷。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要氣餒,哪怕是遇到孩子主動挑釁也不要發火,讓他“拳頭打在空氣中”。

雙方的負面情緒都得不到釋放和回應,時間久了,自己的脾氣、孩子的脾氣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好。

有位爸爸說他下決心不再跟還在上幼稚園大班的兒子發脾氣,但小傢伙蹬鼻子上臉,給三分顏色就想開染坊,弄得家長越來越沒信心,擔心把他溺愛壞了。

但有一天傍晚,這種印象改變了。當時,孩子媽媽把一盤剛炒好的土豆絲端到桌上,又進廚房炒第二個菜。孩子馬上爬到椅子上要吃,爸爸說菜剛炒出來太燙,再說媽媽還沒過來呢,等一會兒吧。孩子一臉不愉快,手裡的筷子不肯放下,啪啪敲擊桌子,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盤裡吐一口口水。

這實在太過分了,爸爸幾乎把持不住地想發火。也許是小傢伙自己也知道這動作太出格,看著爸爸,目光既挑釁,又有些怯怯的。爸爸看他一眼,強壓怒火,鎮靜地看孩子一眼,沒吱聲,低下頭繼續看手機,努力平息心裡的火氣,然後思考對策。

片刻後,媽媽端著另一個菜出來,不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爸爸也沒說什麼,一家人開始吃飯。爸爸心裡憋屈得都有些吃不下飯。小傢伙也許確實覺得自己理虧,也許是因為又沒等到爸爸的火氣,心裡有些忐忑不安,在飯桌上表現得出奇地乖巧,一直老老實實地坐著吃飯,不像平時吃兩口就跑了,還把碗裡的飯吃得乾乾淨淨的。

媽媽驚奇地說寶寶今天表現怎麼那麼好。爸爸心裡忽有一些感動,覺得自己堅持不發脾氣有了成果,慶倖自己沒有輕易放棄 “ 好脾氣 ” 。他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管得多,又老發火,孩子不逆反才怪。

比如今天,孩子想先吃幾口土豆絲,這要求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其實很正常,家裡又沒有外人,為什麼不允許呢?這麼點事都要限制他,他當然會覺得你總是很不友好,就要故意在你面前搗亂。如果自己沒壓住火,又打罵孩子一頓,事情會變得多麼糟啊。

在這麼具有挑戰性的事件上還能控制不發火,爸爸自己也有成就感,此後更注意減少限制孩子,努力克制脾氣。

脾氣與脾氣的對峙就像拔河賽,對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堅持為前提的。如果想讓對方不再堅持,最好的辦法是放開手中的繩子——家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巨大。

克制壞脾氣教你三個小妙招

在改善壞脾氣的路上,家長要經常儘量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別的家長好?或者是我沒看見自己孩子的好?在和孩子相處中,我原諒過他什麼錯誤?對他的什麼缺點能一笑了之?給孩子做個好榜樣重要,還是我出口惡氣重要?

比起那些天生殘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齊全,身體健康,這是不是他給我的回報呢……這些問題不妨常在心裡想想,就是對壞脾氣的不斷降解。

控制脾氣,多數家長只要在意識上到位了,行動就會自動調整。但也有人發現,克制脾氣於自己來說是件特別困難的事,雖然明明白白地知道發脾氣的壞處,卻常常控制不住。每次發完火都後悔得要死,可到了下次,照樣大發雷霆。

如果是這種情況,可以試試下面幾種辦法:

1半小時效應

給自己立個規矩,不管有多憤怒,都不馬上發作,即便無意中發作了,也要馬上收住,告訴自己等半小時,一切都等到半小時後再說。

在這半小時裡,一定要去做點別的事,凡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的事都可以做,比如流覽網頁、玩遊戲、吃東西、到外面走走、洗個澡或給好友打個電話等等。一切有可能挑動脾氣的事都不做,且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

脾氣是一種激情,爆發都是瞬間的事,挨過半小時後,人就會變得理性,該怎麼樣做不該怎樣做,基本上就清楚了。

2紙條儀式

在特別想改變壞脾氣時,寫兩張紙條。

第一張描摹自己的壞脾氣,把它的可惡白紙黑字地寫出來,此紙條象徵自己的壞脾氣。

第二張寫下自己改變壞脾氣的願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兩句話,此紙條象徵自己的決心。

然後把第一張狠狠地撕碎、燒掉或用其他方式銷毀,感覺把壞脾氣埋葬掉。第二張貼到牆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規定自己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想發火,必須先跑去看過這字條,看完了再決定發不發火。或已開始發火,突然想到紙條,也要跑去看看。

若紙條有效控制了火氣,給自己一點任何形式的獎勵,讓自己高興;如果看過紙條後沒管用,還是發脾氣了,也不要氣餒,把這一張撕了,重新寫一張,重新給自己鼓勁。

看紙條這個儀式化的行為一直堅持下去,上面提醒自己的話經常在心裡複習一下,壞脾氣一定能被有效抑制。

3意念疏散

當火氣一下子起來時,先趕快把意念投注向自己身體內部,宛如立即把身邊惹你生氣的人丟棄掉,顧不上管他一樣。

集中注意力尋找一下身體哪部分被怒火弄得不舒服了,是胸口憋悶,還是腦袋隱痛,或是手臂顫抖,然後把意念集中到那個不舒服的地方,想像有一團純淨的氣體或清清的水流,輕柔地包圍那裡,旋轉按摩,並絲絲深入,把那裡的濁氣驅趕出去,可經由身體任何地方揮發到空中,身體越來越乾淨。

這個過程最好伴有深呼吸,感覺純淨之氣被吸入,然後長籲氣,濁氣被呼出去……一次驅散不完就再來一次,直到感覺自己變得乾淨、平靜而鬆弛。

以上三條方法可以同時做,也可以只做一條。關鍵是堅持,一直堅持,給自己反復練習的機會。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的正能量

西方流傳一句笑話:如何像卡耐基一樣成功?答案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套用這句話,完全可以說,如何成為一個不發怒的人?答案是:不怒,不怒,就不怒!在發脾氣的時刻,沒有比停止發脾氣更重要的事情。

任何自我控制手段只有建立在強烈的自我改變意識上,才會有效。在和孩子的“較量”中,家長要時時記住,只要發火,就輸了。

家長若不和孩子鬥狠比強,遇到事情有定力,有變通力,那麼孩子學到的正是這些。

當然,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天下沒脾氣的人很少,正如天下沒有私心的人幾乎沒有一樣。

所以也不要期待自己成為完美父母,不要有教育潔癖,否則會太焦慮。而過度焦慮對改善脾氣並沒有什麼好處。

大家都是凡人,偶爾發點脾氣也正常。如同正常範圍內的私心是健康的也是必須的,正常範圍內的脾氣也可以存在並可以被理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

如果實在沒忍住,脾氣發作了,至少要守住兩條底線:一是堅決不動手,只動嘴;二是趕快結束,不糾纏。

不要非得講什麼理,明明白白開始的事,可以糊裡糊塗結束,這並不影響以後的日子變得清朗。當我們變得越來越習慣于自我克制時,自我克制就變得越來越容易。

孩子逆反,說明他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選擇的勇氣,這總比事事聽命于家長、沒主見好得多。孩子成績不理想,但他身體健康,心地單純善良,這該多麼令人欣慰。

錢包被小偷偷了,要慶倖銀行的存款沒被人騙走;挨老闆一頓訓,就去慶倖自己好歹有工作有薪水。邁腳出門,平直的馬路已鋪到腳下;輕輕點擊電腦滑鼠,世界就展現在眼前……

太多太多的恩惠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如果日子充滿感恩,你投送出去的心情都將回報給你;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氛圍,家長自己更受滋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超脫境界。

對於一個超然的靈魂來說,有什麼事會讓他煩惱到失態呢?境界的昇華不可能輕鬆地一步登天,而需要一點點去修行。

當我們能對一人一事給出豁達和寬容時,已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世界抱有無怨的情懷。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教育正能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