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與紀律

教育家們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得到了一種結論, 那就是我們人有著各種各樣相互衝突或是相對和諧的興趣和動力。 作為人類, 我們有著各種各樣可能相互矛盾的欲望、夢想和恐懼, 也許在看戲劇時我們可以更好地體會這一點。
譬如, 劇中的主人公經歷著痛苦的矛盾, 這時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內心的掙扎。 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有著這樣的內心掙扎, 即使小孩子也不例外。 先天的性格以及大人幫助孩子協調處理各種問題、衝突、矛盾的方式, 決定了孩子將來會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是危害社會的人。
Advertisiment
父母, 或是那些代替父母位置的人, 他們的職責就是為孩子制定一個標準, 以此來幫助孩子樹立自我――一個能在社會上立足的自我。 制定這個標準和照顧孩子身體健康同樣重要。 不過很遺憾, 有些父母並沒意識到這一點。

父母與紀律

在制定這個標準的過程中, 家長往往會遇到兩方面的困難:一是孩子將會每時每刻都按照家長們的命令列事, 從而失去自己作決定的鍛煉機會;二是當他們面對由於錯誤行為造成的後果並束手無策時, 他們會繼續完全依賴家長, 這樣就無法培養自立能力了。
有的家長無法嚴格遵守他們制定的規定;有些家長因為自己從小受到很嚴格的管教,

Advertisiment
因而對此痛恨不已, 決定絕不約束自己的子女, 絕不給自己的孩子制定任何規定, 從而使得他們對孩子過於仁慈溺愛。 尤其在所謂的上層社會中, 這類家長比較多。 他們不知道, 他們對孩子的過度放任, 使孩子不知道什麼是約束, 什麼是遵守。 同過度管教一樣, 過度放縱也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沒有規章制度約束的孩子, 會為他們的行為背負難以承受的後果。 在今後的人生中, 他們會由於個性上的種種缺陷吃不少苦頭。
孩子都希望父母有威信、可以給他們忠告, 如果父母做不到這兩點就很難和孩子相處好。 當然, 父母最該做的, 是好好愛自己的孩子, 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和安全感, 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裡是被認可、被接受,
Advertisiment
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這些都是幫助孩子樹立紀律觀念的基礎, 不然, 大人就只能依靠外部施壓來管教孩子了。 如果孩子犯了錯並受到懲罰, 那麼家中原有的和諧肯定會被暫時打破, 但是千萬別讓孩子有一種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遭到拋棄的感覺。 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對父母說“別總皺著眉頭, 我不會再那樣做了”, 實際上他是想說“別因為一次錯誤就一直對我板著臉”。

對任何孩子而言, 得到他喜愛的大人的認可非常重要, 所以父母和老師懲罰孩子之後應當儘快與之“和解”, 而不要讓懲罰一直繼續, 或是反復責備、批評, 要讓孩子覺得, 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 大人還是願意和他做朋友的。 尤其是對於那些父母不在身邊並因此失去安全感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取代他們父母位置的人應該反復不斷強調:大家依然愛他們、接受他們。 這些只有三四歲的沒有父母關愛的孩子, 無論在家還是在幼稚園, 他們都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自由玩耍、享受時光、展現自我。 比如, 在學校, 他們的內心會極力促使他們去討好老師。 其他的孩子, 只要獲得老師偶爾小小的表揚就可以高興一整天;而他們, 渴望的是不斷地被認可、被讚揚。 這樣表現是因為, 雖然他們在家裡感受不到愛和安全, 可是他們並不放棄, 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完美的表現來贏得大人的愛。 儘管孩子取悅家長是種正常的表現, 但這不應該成為他們生活的中心。

小編總結:孩子都希望父母有威信、可以給他們忠告,

Advertisiment
父母應該做好這兩點, 才能和孩子相處好, 孩子渴望的是不斷地被認可、被讚揚, 他們希望通過他們完美的表現贏得大人的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