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要有“知子之明”

眼下, 有一些做父母的經常為自己孩子的所謂“不爭氣”而苦惱。 有的父母不惜重金千方百計把子女送到重點學校就讀, 本指望幾年後能金榜題名, 沒成想, 孩子的學習成績非但沒有進步, 反而出現滑坡;還有的父母不惜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 授子女以權, 甚至把孩子安排到重要崗位上去, 也是沒想到, 孩子終不是那塊料, 既沒有領導才能, 上下左右關係又處理不好, 沒多長時間, 便成了光杆司令, 孤家寡人。 你說這些事情, 讓那些做父母的苦惱不苦惱!

由此我想起了那則“紙上談兵”的歷史故事。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

Advertisiment
趙括雖然少而好學, 能口談兵書, 頭頭是道, 但他的不足是不知變通, 死守教條。 對趙括的缺陷, 趙括的父母是早就發現的。 趙奢生前就曾對他的妻子說過:“趙括把戰爭這種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說得太容易了。 趙國不用他做大將也就罷了, 如果用他做大將, 那麼使趙國失敗的也就是他了”。 趙奢死後, 秦軍來進犯。 趙王意欲拜趙括為將。 趙奢的夫人執意不肯, 她向趙王講了趙括的缺點, 認為趙括只善紙上談兵, 不足以擔此大任。 但趙王就是不聽, 終於導致後來的長平之敗。 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直至滅國。

其實, 在封建社會, 盼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為官做相是那個時代做父母的共同心願。

Advertisiment
但趙奢夫婦能夠從國家興亡的大局出發, 認為自己的兒子不是將帥之才, 不讓朝廷委以重任, 這種知子之明, 報國之心, 是能昭示後人的。 俗話講, 知子莫如父。 按說, 父母是應該最瞭解子女的。 子女究竟有什麼特長, 有多大能力, 能幹什麼與不能幹什麼, 做父母的比別人都清楚。 老舍教育自己的兒女, 長大後, 若無特殊本領, 可學一、二門手藝, 靠勞動生活。 魯迅也在遺囑中囑託:“孩子長大, 倘無才能, 可尋點小事情過活, 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

然而, 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做父母的, 不顧孩子的實際才能, 單從自己的意願出發, 盡做些費神、費力而自尋煩惱的事情, 似乎還沒有古人趙奢夫婦開明。 所以, 人貴有自知之明, 人也應有知子之明,

Advertisiment
只有在此基礎上的關心和期待, 才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