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該打孩子嗎 打罵孩子的危害

回憶童年或許我們都曾年少無知而被責備, 甚至挨打過。 每個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間都充滿好奇, 在成人眼裡我們曾經可愛過;漸漸的我們3 歲了, 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 又因“自我中心”的心理發展階段, 一切在成人眼中, 我們成了 皮的、不聽話的、不聽管的孩子, 我們的叛逆期是否到了呢?我們也很疑惑, 也很茫然, 為什麼成人不懂我們的內心所想。 其實一切的變化都證明了我們的成長, 當我們的行為很難理解時, 大人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 兒童與成人的隔閡是否就消失了呢?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抱有期望,

Advertisiment
期望的過程中聽聽孩子的想法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呀!

什麼時候會忍不住打孩子

“打”一派:古人雲, 棍棒底下出孝子

A:怎麼說都不聽, 不打還管不了了

苗苗總愛擺弄家裡的各式電器, 要被他瞄上了, 只要一有機會被他搞到手了就一個勁地玩個不停, 媽媽批評了他好幾次, 他仍然屢教不改, 媽媽情急之下打了苗苗……

B:實在太生氣了, 忍無可忍

“我兒子2歲2個月大, 看到我們開水龍頭, 他必須自己去開關, 讓他玩一會兒, 再想把他抱走都不行, 否則, 就大聲哭鬧。 有時他看見了一樣喜歡的東西, 你不給他就生氣, 摔東西。 你說欠不欠揍?”嘟嘟的爸爸說。

C:當眾無理取鬧, 不打一下無法收場

牛牛媽媽說:“不肯排隊上車,

Advertisiment
還將已上車的小朋友硬從車上拽下來, 人家爸爸還站在那看著呢。 當我把他硬抱下來, 希望他排隊, 話還沒說出口, 他氣急敗壞的對我又打又踢, 把我氣的, 哪還顧得上和他講道 , 只有用打了……”

D:太纏人了, 折騰的都沒有力氣了

欣欣媽媽講:“我一個人帶寶寶, 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把飯喂完了, 我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在餵飯途中, 寶寶又尿濕了褲子, 我抱了他一會兒, 拍了拍, 他打了嗝, 這才抱著他去臥室換褲子, 剛把寶寶放在膝蓋上, 他就開始又踢又打。

不打派:父母打孩子是無能的表現

徐豔老師 (32歲, 女兒4歲)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老是哭, 或是在公眾場所耍脾氣, 父母感到心煩, 很沒面子, 就打孩子, 我覺得這樣都是不對的。 孩子哭是在發洩他的情緒,

Advertisiment
或者他的某些要求沒得到滿足, 我們可以問他哭的原因, 給他講道 ;或者不去管他讓他自由發洩, 過了以後再溝通。 而且我覺得, 打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 孩子要從小教育好, 從小事就要抓好, 也就不會出現長大了管不了只有打的情況。

中立派:多溝通, 必要時還是要出手

王學芝女士(34歲 兒子7歲)

教育孩子, 我不贊成“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說法, 但也不贊同完全放棄責打。 我曾打過幾次兒子的屁股, 不過我打有打的原則:責打要用理智的巴掌, 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揚起巴掌之前, 我一定理智地想一想, 自己是不是在拿孩子出氣?打過孩子之後, 也要反省一下, 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什麼偏差?孩子的屁股不能隨便打,

Advertisiment
更不能伴以辱駡。 那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對孩子的教育是寬嚴相濟。 像兒子小時候很頑皮, 把死老鼠放到鄰居家的水壺裡, 人家找上門來告狀, 這樣的錯誤不打他就不行;但如果是非原則性的問題, 和兒子 溝通比嚴懲有效。

打罵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

孩子遭打的時候, 沒有心裡是舒坦的。 皮肉之苦, 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 。 打的結果就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 隔閡越來越深, 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報復心理。

Ⅰ會造成孩子失去自信, 悲觀厭世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 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父母的尊重, 而別人的尊重、信任, 會使孩子產生自信, 這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

Advertisiment
經常挨打的孩子, 自尊心受到損傷, 產生自卑, 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之路。 父母本是孩子最親近的人, 經常遭父母的打罵, 孩子會感到人世間沒有溫暖, 活著沒有意思, 於是悲觀厭世。 一旦有機會, 孩子可能會做出一些報復性的事情來。

Ⅱ導致孩子說謊

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 為了逃避挨打, 往往迫使孩子違心地說謊, 瞞得過就瞞, 騙得過就騙, 因為騙過一次, 就可減少一次皮肉之苦。 但是孩子說的謊, 往往站不住腳, 易被父母發現。 為了懲罰孩子說謊, 父母態度更加強硬。 為了避免再被父母暴打, 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 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

Ⅲ促使孩子陷入孤獨的深淵

經常挨打的孩子, 會感到孤獨無援。 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於是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父母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

Ⅳ使孩子學習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父母打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只會對孩子造成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而且,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往往從父母那裡學會了“以暴制暴”,學會了“打人經驗”,染上了暴力行為。在家裡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實際上成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壞榜樣。這樣孩子長大後,他很可能會以武力解決人際衝突,結果是破壞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Ⅴ造成孩子人格畸形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善良、上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經常打罵孩子,肯定會使孩子走向這種希望的反面。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性格怯懦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 ,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猥瑣、膽小怕事的性格等等,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取代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

其實,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家教高手。父母期望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絕不會獲得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所以,懇切希望天下的為人父母者,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了,不妨試試以下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育方式。

從多方面瞭解孩子

多一分瞭解,就少一分誤解。父母一定要抽時間常與孩子、與孩子的保姆以及孩子的老師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當行為的時候,父母心裡也能明白應 如何去管教孩子。

冷靜,冷靜,再冷靜

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如果是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打罵。其實,此時父母應 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嘗試著走入孩子的內心,耐心地詢問孩子如此行為的真正原因。當父母把心思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上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同時也會釋放掉自身的很多負面的情緒,因而也會避免打罵孩子了。

調整對孩子的期望

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達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所以當孩子由於種種因素,某些方面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許多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打罵僅是一種感情發洩,對改變孩子的現狀無濟於事。與其如此徒勞無效,不如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選擇前進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

有些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教育專家建議,父母對孩子要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架子,從內心裡尊重孩子,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父母無法平靜下來的時候,要暫時離開孩子所處的環境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來管教孩子。

天下沒有哪一個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的,但無數事例證明,沒有一個孩子是在父母的打罵中成才的。棍棒威嚇可能會起作用,但只是暫時的,不會持久的。而且,打罵孩子是對孩子正當權利的侵犯。其實,不打罵孩子一樣可以教出優秀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應該牢記這個教育理念,把孩子當朋友,這是家庭教育中重要原則。所以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地成 ,現代父母必須拒絕打罵孩子,改變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一片快樂的天空。

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於是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父母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

Ⅳ使孩子學習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父母打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只會對孩子造成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而且,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往往從父母那裡學會了“以暴制暴”,學會了“打人經驗”,染上了暴力行為。在家裡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實際上成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壞榜樣。這樣孩子長大後,他很可能會以武力解決人際衝突,結果是破壞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Ⅴ造成孩子人格畸形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善良、上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經常打罵孩子,肯定會使孩子走向這種希望的反面。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性格怯懦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 ,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猥瑣、膽小怕事的性格等等,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取代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

其實,很少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孩子,也很少有父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家教高手。父母期望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絕不會獲得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所以,懇切希望天下的為人父母者,不要再打自己的孩子了,不妨試試以下這些方法來取代打罵的教育方式。

從多方面瞭解孩子

多一分瞭解,就少一分誤解。父母一定要抽時間常與孩子、與孩子的保姆以及孩子的老師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的把握。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當行為的時候,父母心裡也能明白應 如何去管教孩子。

冷靜,冷靜,再冷靜

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如果是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打罵。其實,此時父母應 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嘗試著走入孩子的內心,耐心地詢問孩子如此行為的真正原因。當父母把心思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上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同時也會釋放掉自身的很多負面的情緒,因而也會避免打罵孩子了。

調整對孩子的期望

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達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所以當孩子由於種種因素,某些方面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許多親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打罵僅是一種感情發洩,對改變孩子的現狀無濟於事。與其如此徒勞無效,不如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選擇前進的道路。如果父母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

有些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此教育專家建議,父母對孩子要真正地放下父母的架子,從內心裡尊重孩子,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

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父母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父母無法平靜下來的時候,要暫時離開孩子所處的環境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來管教孩子。

天下沒有哪一個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的,但無數事例證明,沒有一個孩子是在父母的打罵中成才的。棍棒威嚇可能會起作用,但只是暫時的,不會持久的。而且,打罵孩子是對孩子正當權利的侵犯。其實,不打罵孩子一樣可以教出優秀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應該牢記這個教育理念,把孩子當朋友,這是家庭教育中重要原則。所以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地成 ,現代父母必須拒絕打罵孩子,改變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一片快樂的天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