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在教育孩子時, 父母們早已習慣了站著說話, 對孩子發號施令, 把自己的思維和主觀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 而很少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想法。 當自己的願望與孩子的想法產生碰撞的時候, 父母們就會對孩子大失所望, 然後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根本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們蹲下來, 蹲到和父母們的孩子一般高時再開口說話, 情況又會怎樣呢?

至少, 孩子肯定會認真地聽你說話, 這一點非常重要。 倘若你在說話, 而他心不在焉, 那麼即使你說得再多, 道理再正確, 又有什麼用呢?

蹲下來吧,

Advertisiment
只有蹲下來, 不再居高臨下, 與孩子完全處於平等時, 孩子才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這就是孩子為什麼喜歡把心裡話對自己的朋友說, 卻不願與父母說的原因。 蹲下來, 這一步很關鍵, 因為不管孩子的想法對還是不對、有無道理, 你只有在瞭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 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父母能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空氣, 這是孩子的幸運。 在這樣的家庭, 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父母們知道, 只有兩頭高度差不多, 水才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裡來回流動, 如果一頭高, 一頭低, 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了。 孩子與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父母與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Advertisiment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 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 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 ”無數事實也表明, 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 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只有父母轉變姿態, 像對待朋友那樣去關愛子女, 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方萍就很聰明, 她是這樣跟孩子交談的:

有一天, 女兒文馨回家晚了, 方萍幫女兒拿下肩上的書包, 陪女兒吃飯, 告訴女兒這是特意為她準備的。 方萍還告訴文馨, 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 盼著文馨回來。

文馨說, 她陪同學買東西去了, 所以回來晚了, 並向媽媽道歉。 媽媽說:“孩子, 媽媽知道你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好孩子,

Advertisiment
相信你不會惹麻煩, 但媽媽牽掛你, 擔心遇到交通方面的問題或別的什麼事情。 以後, 最好先打電話回來說一下。 ”

文馨高興地親了一下媽媽:“媽咪, 你真好!”

方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孩子的過失, 使孩子能感受到母親對她人格的尊重, 感受到她與母親在地位上的平等。 在父母們周圍, 有許多父母喜歡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孩子的行為, 孩子稍有失誤, 就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批評, 這是不科學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他們都希望父母能夠給予他們尊重和平等。 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

Advertisiment

父母不要再居高臨下, 甚至死抱著某些封建殘餘意識不放;也不要總是以責備、教訓的口吻同孩子交談;更不要總是認為作為長輩, 面子是萬萬不能沒有的, 其實有句俗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何況面子確實會影響父母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 父母應該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 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種平等尊重的朋友關係, 才能使彼此拉近“代溝”, 相互敞開心扉, 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無論孩子的想法多麼幼稚, 也無論聽起來多麼沒有道理, 父母也要學會耐心傾聽, 讓孩子盡情傾訴。 父母還應該再學會多問一些為什麼, 比如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想法, 孩子為什麼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 孩子為什麼不贊同父母的看法等等。

Advertisiment
只要這樣做了, 我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一定會越來越多, 越來越通暢。 也只有這樣,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會越來越容易, 父母同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才會越來越改善, 家庭才會越來越和睦。 有句話叫“家是休息的港灣”, 這句話不僅針對夫妻如此, 針對父母如此, 同樣對於孩子們也是如此。

那麼父母如果真心實意地願意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 有沒有什麼捷徑或者最佳方式呢?以下, 是一些教育專家的意見, 不妨看一看, 想一想, 自己有什麼可以參照的。

1)忌用過激的語言

好的意識還得用好的語言來表達才行。 父母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緊密相連, 自然沒有哪位父母任何時候都沉得住氣。 越是激動的時候,越有可能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

2)跟孩子說話不宜囉嗦

有些父母教育費盡心力,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在與孩子公開交談,殊不知他們的某些話,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見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種教條似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當我和你一樣年紀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子女對父母的這種表演評論說:“這種說教式的談話,父母們不喜歡。”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說教面前,孩子往往是緘默不語,他們的眼睛朝高處看,心不在焉,無法接受父母的教育。類似“等你成家有了孩子後就明白了”這樣的話已經成了某些父母的口頭禪。一天要嘮叨好幾次,由於孩子是生活在此時此地,老是對他們提及未來的情況,不會有多大效果。有經驗的父母認為:“應該用現實的語言,舉出具體的理由,說明你提出的主張。”如不贊成孩子去出席某次舞會,不必提到許多“未來”的事情,只需具體說明,如:“我不讓你去是因為你年齡太小,沒人照看你,怕你出事”就行了。

3)語言一定要發自真心

凡是關係融洽的家庭,人們交談時,語言都充滿著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而那種直來直去,不講究方式的語言,用意雖好,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具體的語言方式,因人而宜。小李6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玩具汽車,每當孩子做出得意之事時,他就獎勵他一部小汽車,父子感情一直非常融洽。

4)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

在討論一般的普通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政”一下。不管最後是否採納了他的意見,也讓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員。如此,他們也會尊重長輩的。

總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蹲下來說話,不僅僅是一種行為的表現,還是一種教育觀的體現。只有懷著崇高的責任心和熱切的期望才能蹲下來;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個體才能蹲下來。只有蹲下來,父母才能平視孩子,才能獲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

越是激動的時候,越有可能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

2)跟孩子說話不宜囉嗦

有些父母教育費盡心力,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在與孩子公開交談,殊不知他們的某些話,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見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種教條似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當我和你一樣年紀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子女對父母的這種表演評論說:“這種說教式的談話,父母們不喜歡。”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說教面前,孩子往往是緘默不語,他們的眼睛朝高處看,心不在焉,無法接受父母的教育。類似“等你成家有了孩子後就明白了”這樣的話已經成了某些父母的口頭禪。一天要嘮叨好幾次,由於孩子是生活在此時此地,老是對他們提及未來的情況,不會有多大效果。有經驗的父母認為:“應該用現實的語言,舉出具體的理由,說明你提出的主張。”如不贊成孩子去出席某次舞會,不必提到許多“未來”的事情,只需具體說明,如:“我不讓你去是因為你年齡太小,沒人照看你,怕你出事”就行了。

3)語言一定要發自真心

凡是關係融洽的家庭,人們交談時,語言都充滿著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而那種直來直去,不講究方式的語言,用意雖好,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具體的語言方式,因人而宜。小李6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玩具汽車,每當孩子做出得意之事時,他就獎勵他一部小汽車,父子感情一直非常融洽。

4)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

在討論一般的普通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政”一下。不管最後是否採納了他的意見,也讓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員。如此,他們也會尊重長輩的。

總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蹲下來說話,不僅僅是一種行為的表現,還是一種教育觀的體現。只有懷著崇高的責任心和熱切的期望才能蹲下來;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個體才能蹲下來。只有蹲下來,父母才能平視孩子,才能獲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