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時, 父母們早已習慣了站著說話, 對孩子發號施令, 把自己的思維和主觀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 而很少考慮到孩子內心的想法。 當自己的願望與孩子的想法產生碰撞的時候, 父母們就會對孩子大失所望, 然後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根本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們蹲下來, 蹲到和父母們的孩子一般高時再開口說話, 情況又會怎樣呢?
至少, 孩子肯定會認真地聽你說話, 這一點非常重要。 倘若你在說話, 而他心不在焉, 那麼即使你說得再多, 道理再正確, 又有什麼用呢?
蹲下來吧,
Advertisiment
父母能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空氣, 這是孩子的幸運。 在這樣的家庭, 孩子會覺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父母們知道, 只有兩頭高度差不多, 水才有可能在中間的管道裡來回流動, 如果一頭高, 一頭低, 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了。 孩子與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父母與孩子才有可能平等地交流。
Advertisiment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 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 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 ”無數事實也表明, 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 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只有父母轉變姿態, 像對待朋友那樣去關愛子女, 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平等。
方萍就很聰明, 她是這樣跟孩子交談的:
有一天, 女兒文馨回家晚了, 方萍幫女兒拿下肩上的書包, 陪女兒吃飯, 告訴女兒這是特意為她準備的。 方萍還告訴文馨, 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 盼著文馨回來。
文馨說, 她陪同學買東西去了, 所以回來晚了, 並向媽媽道歉。 媽媽說:“孩子, 媽媽知道你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好孩子,
Advertisiment
文馨高興地親了一下媽媽:“媽咪, 你真好!”
方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待孩子的過失, 使孩子能感受到母親對她人格的尊重, 感受到她與母親在地位上的平等。 在父母們周圍, 有許多父母喜歡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孩子的行為, 孩子稍有失誤, 就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批評, 這是不科學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他們都希望父母能夠給予他們尊重和平等。 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
Advertisiment
父母不要再居高臨下, 甚至死抱著某些封建殘餘意識不放;也不要總是以責備、教訓的口吻同孩子交談;更不要總是認為作為長輩, 面子是萬萬不能沒有的, 其實有句俗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何況面子確實會影響父母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 父母應該順應這個時代的發展, 真正同孩子建立一種平等尊重的朋友關係, 才能使彼此拉近“代溝”, 相互敞開心扉, 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無論孩子的想法多麼幼稚, 也無論聽起來多麼沒有道理, 父母也要學會耐心傾聽, 讓孩子盡情傾訴。 父母還應該再學會多問一些為什麼, 比如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想法, 孩子為什麼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 孩子為什麼不贊同父母的看法等等。
Advertisiment
那麼父母如果真心實意地願意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 有沒有什麼捷徑或者最佳方式呢?以下, 是一些教育專家的意見, 不妨看一看, 想一想, 自己有什麼可以參照的。
1)忌用過激的語言
好的意識還得用好的語言來表達才行。 父母的感情和孩子的幸福緊密相連, 自然沒有哪位父母任何時候都沉得住氣。 越是激動的時候,越有可能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
2)跟孩子說話不宜囉嗦
有些父母教育費盡心力,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在與孩子公開交談,殊不知他們的某些話,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見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種教條似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當我和你一樣年紀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子女對父母的這種表演評論說:“這種說教式的談話,父母們不喜歡。”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說教面前,孩子往往是緘默不語,他們的眼睛朝高處看,心不在焉,無法接受父母的教育。類似“等你成家有了孩子後就明白了”這樣的話已經成了某些父母的口頭禪。一天要嘮叨好幾次,由於孩子是生活在此時此地,老是對他們提及未來的情況,不會有多大效果。有經驗的父母認為:“應該用現實的語言,舉出具體的理由,說明你提出的主張。”如不贊成孩子去出席某次舞會,不必提到許多“未來”的事情,只需具體說明,如:“我不讓你去是因為你年齡太小,沒人照看你,怕你出事”就行了。
3)語言一定要發自真心
凡是關係融洽的家庭,人們交談時,語言都充滿著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而那種直來直去,不講究方式的語言,用意雖好,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具體的語言方式,因人而宜。小李6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玩具汽車,每當孩子做出得意之事時,他就獎勵他一部小汽車,父子感情一直非常融洽。
4)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
在討論一般的普通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政”一下。不管最後是否採納了他的意見,也讓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員。如此,他們也會尊重長輩的。
總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蹲下來說話,不僅僅是一種行為的表現,還是一種教育觀的體現。只有懷著崇高的責任心和熱切的期望才能蹲下來;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個體才能蹲下來。只有蹲下來,父母才能平視孩子,才能獲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
越是激動的時候,越有可能把不該說的話說出來。2)跟孩子說話不宜囉嗦
有些父母教育費盡心力,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在與孩子公開交談,殊不知他們的某些話,恰恰是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最常見的弊病就是某些父母那種教條似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當我和你一樣年紀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子女對父母的這種表演評論說:“這種說教式的談話,父母們不喜歡。”其效果可想而知。
在說教面前,孩子往往是緘默不語,他們的眼睛朝高處看,心不在焉,無法接受父母的教育。類似“等你成家有了孩子後就明白了”這樣的話已經成了某些父母的口頭禪。一天要嘮叨好幾次,由於孩子是生活在此時此地,老是對他們提及未來的情況,不會有多大效果。有經驗的父母認為:“應該用現實的語言,舉出具體的理由,說明你提出的主張。”如不贊成孩子去出席某次舞會,不必提到許多“未來”的事情,只需具體說明,如:“我不讓你去是因為你年齡太小,沒人照看你,怕你出事”就行了。
3)語言一定要發自真心
凡是關係融洽的家庭,人們交談時,語言都充滿著愛心和親切感,態度和藹。而那種直來直去,不講究方式的語言,用意雖好,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具體的語言方式,因人而宜。小李6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玩具汽車,每當孩子做出得意之事時,他就獎勵他一部小汽車,父子感情一直非常融洽。
4)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
在討論一般的普通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政”一下。不管最後是否採納了他的意見,也讓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家庭一員。如此,他們也會尊重長輩的。
總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增強孩子獨立意識的有效方式。蹲下來說話,不僅僅是一種行為的表現,還是一種教育觀的體現。只有懷著崇高的責任心和熱切的期望才能蹲下來;只有把孩子看作是平等的個體才能蹲下來。只有蹲下來,父母才能平視孩子,才能獲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想以及他們行為的真正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