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 難免生病發燒, 很多家長, 尤其是爺爺奶奶輩的人, 一看到小朋友發燒, 就要給他吃降溫藥, 甚至帶去醫院打吊針降溫, 生怕孩子發燒造成什麼嚴重的後遺症。 但小朋友如果發燒, 需要視不同的情況來選擇有針對性的降溫方式。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體溫是有一個正常的波動的, 體溫低於38℃屬於低熱, 體溫在38℃到39℃之間屬於中度發熱, 體溫在39℃~41℃之間屬於高熱高燒。 偶發的38℃以下的低熱對人體是一種保護, 不用過度緊張, 家長們可以用這幾種方法去給孩子降溫, 不要過度迷信吃藥打針。
Advertisiment
1、用退熱貼:退熱貼是很常見的寶寶退燒產品。 孩子發熱時只要在額頭或其他大血管走行部位貼一張, 即可達到物理降溫的效果。 退熱貼之所以能發揮降溫作用, 主要是由於其內含高分子水凝膠, 利用物理原理將熱量集中到膠狀物中, 再通過水分汽化帶走熱量, 對局部降溫來實行輔助退熱。 此外, 退熱帖中所含的一些天然藥物如薄荷、冰片等也有一定清涼降溫作用。
2、溫濕敷:用溫水敷能幫助孩子散熱, 操作也很簡單, 準備30℃左右的溫水, 將寶寶的衣服解開, 毛巾打濕, 用溫水毛巾上下搓揉寶寶的身體, 毛巾溫度低了以後重新換水再揉搓, 保持10分鐘左右。
3、冷敷:可以將家裡的冰塊取出, 用密封塑膠袋裝好, 再注入一些冷水,
Advertisiment
4、擦酒精:酒精能擴張血管, 蒸發時會帶走大量熱量, 寶寶發燒可以借用酒精擦浴來幫助退燒。 藥店購買的95%酒精取一份, 加兩份溫水攪拌均勻備用;如果是75%的酒精, 加的溫水量與酒精相同, 假如手邊沒有酒精, 也可以用60°的白酒代替, 使用白酒時, 可以用一份白酒加2/3份水來調和, 也可以加冰塊來增加降溫效果。 使用時用紗布或者小毛巾蘸濕後擦拭寶寶的身體, 一般是血管分佈比較多的部位, 比如頸部、腋窩、大腿根部等等, 這些部位血液迴圈快, 血管表淺,
Advertisiment
5、喝溫水:給小朋友多喝溫水, 補充體液, 這是最基本的降溫方法, 而且非常有效實用, 一方面可以促進體內的代謝, 另一方面大量補充水份可以利尿, 也能帶走部分熱量, 有助於退燒。
小朋友發燒時, 可以選擇使用物理降溫的方式儘快給他退燒, 如果使用了物理降溫的方式, 體溫持續不退, 就應該及時送醫就診, 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寶寶發燒可以採用什麼藥
孩子發燒不超過38.5℃, 建議只用物理降溫,
Advertisiment
這兩類退燒藥雖屬兩種不同類型, 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 服用時, 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 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 1歲之前的嬰兒, 最好用滴劑, 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
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 一般6~11個月的嬰兒, 對應體重為5.5~8公斤, 用1滴管的退燒藥。 12~23個月的嬰兒, 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 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 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 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
Advertisiment
用藥過程中, 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燒藥的時間別太長, 發燒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 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 一天不能超過4次, 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