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一個講不下去的經典故事
爸爸從外地出差回來了, 5歲的兒子央求爸爸一個故事, 那就講《賣火柴的小女孩》吧, 兒子一定喜歡這個經典故事。 爸爸深情地講完故事, 問兒子:“好不好聽?”兒子說:“不好聽, 什么是火柴?”
是啊, 兒子從來沒有見過火柴, 怎么會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遭遇產生感動和同情?那就先讓兒子認識什么是火柴。 可是家里已經多年沒有使用火柴了, 而且也多年沒有注意到哪里還會賣火柴。 >>>如何為孩子解讀童話
爸爸想起從飯店帶回來的一把火機, 但是它能代替火柴嗎?姑且不說火機不能像故事中所說的火柴一根一根地“在墻上一擦”;而且因為平時不讓兒子玩明火、玩火機,
Advertisiment
因為:經典故事>孩子的經驗
“賣火柴的小女孩”曾經打動過父輩和父輩以上多少代人的童年, 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認識她, 一直到上小學還用寫信和寫作文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她的熱愛之情、救助之心, 成為不可多得的經典教材。 之所以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 除了故事本身優秀以外, 是因為在那個年代, 孩子們都玩過、擦過火柴, 對火柴在冬天里的微弱熱量有過認識和經驗, 也就是說孩子們與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經驗能夠接軌,
Advertisiment
如果現在再跟孩子講這個故事, 前期要做很多鋪墊, 先讓孩子知道什么是火柴, 再讓孩子們玩夠了, 不覺得火柴的稀罕, 他才會專心體驗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難處和悲慘, 這樣故事才會發生它滋潤孩子心田的作用。
孩子的經驗距離經典故事太遠, 會產生教育的尷尬。 經典故事是時代的產物, 時代變遷了, 故事中的素材和載體也隨之時過境遷, 故事的含義也不像過去那樣打動人, 甚至有相反作用。
例如在現在的孩子看來, “武松打虎”不是英雄, 是犯罪, 因為老虎現在是國家保護動物;“愚公移山”也是錯誤的, 因為他的行為不符合現代環保理念;鄧奶奶為周恩來總理的衣服縫“補丁”,
Advertisiment
再例如, 許多經典故事都把好人寫成是美貌的, 把壞人都寫成丑陋的, 結果美貌的人得到貴人相助, 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 這對孩子有以貌取人、貌美富貴的不良暗示。 >>>給孩子講故事要有技巧
時代的差異造成了這種效果。 在過去, 老虎很多, 是吃人的害蟲, 打老虎是為民除害;大山是攔路虎, 阻礙交通, 把山移走是為民造福;國家總理帶頭穿“補丁”衣服, 因為當時處在物質匱乏、物產不豐的年代;過去的后媽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