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爸媽三件事 扼殺寶寶交往能力

據最近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最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裡, 超過七成的家長選擇了自信和溝通能力。 這兩者都是有利於孩子終身學習的社會能力。

但是在現實環境中, 由於受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下, 許多家長仍按照自己的理念為孩子創設出自己心中的成長模式, 殊不知卻違背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 從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兒童心理和社會交往的問題。

要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家長切忌操之過急, 既不要過度保護, 也不要越俎代庖地幫孩子計畫好一切。

1、只在幼稚園裡學開口

Advertisiment

培養人際溝通能力, 不該只局限在幼稚園, 家庭和社會才是更廣闊的空間。 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自我表達, 每個幼兒一開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開口, 比如爸爸媽媽等, 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選擇熟悉的場地, 讓孩子開口。

比如, 先在家裡人面前表現自己, 說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漸漸的, 當家裡來客人時, 可以讓孩子嘗試為大家表演, 之後可以帶孩子到社區或朋友家中, 與陌生人交談。

幼兒的情感框架就是在與父母交流和共處中搭建起來了, 會影響他未來的與人交往能力。 “但有些父母太過依賴早教等社會培訓機構, 有時候因為工作太忙, 甚至把孩子‘外包’給這些機構。 當親子相處時間越少, 孩子沒有辦法得到幸福感時,

Advertisiment
他就極有可能不願說話或變得性格內向。 ”

2、過度保護寶寶

在幼稚園裡, 小朋友間時常會因為玩具或事物產生衝突, 甚至吵架、打鬧。 孩子吵架, 吵過就忘, 但部分家長卻頗為“記仇”。 有的家長會說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負你, 他是壞人’之類的評價。 殊不知, 家長這樣做不僅是過度保護, 並且人為地給孩子留下印象, 把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

其實, 吵鬧是孩子交往的一種方式, 而且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 家長不該簡單地充當法官, 而是瞭解事情前因後果以及孩子內心想法, 幫助他分析和解決問題。

3、搶玩具也是一種交往行為

不少家長害怕孩子間產生衝突, 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

Advertisiment
往往息事寧人地說:“不要搶, 我再給你買一件。 ”家長千萬別做“和事佬”, 其實這樣是扼殺了孩子與人交往的一次機會。 孩子或許就在爭搶玩具的過程中, 領悟到怎麼才能與人溝通, 並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要進行交流和相互交往, 有的時候, 我們會發現有些寶寶在小群體中能很快地適應, 與夥伴們相處得很好, 而有些寶寶不僅不能適應, 反而會鬱鬱不樂, 這應當引起家長的注意, 要適時加以引導, 讓寶寶快樂、自如地處理這些關係。

寶寶不僅要敢於與人交往, 樂於與人交往, 還要會與人交往。 在這一點上, 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方式起著決定性的因素。 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民主型的,

Advertisiment
尊重寶寶, 有關寶寶的事情要和他商量, 聽聽寶寶的想法, 即使只是一個形式, 也能讓寶寶感覺到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 遇到事情應該互相商量。

反之, 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方式不得當, 則會導致寶寶從中學習到負面的交往方式, 如, 溺愛、專制、忽略等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