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爸媽如何理性對待寶寶的“壞”習慣

新生命的降臨, 給全家帶來無比的歡樂與喜悅!但隨著寶寶一天天的成長, 又為寶寶不斷出現的“壞”習慣而困擾, 可是慢慢地我發現, 這些行為並非真的都是“壞”習慣, 而是寶寶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作為爸媽, 不應該隨意遏制這種自然的行為, 而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引導寶寶開啟無限的潛能。

事件一:吃手指

淘寶四五個月的時候總是吃手指, 後來發展成把自己能拿到的東西都要放到嘴裡咬一咬。 一開始, 覺得這樣很不衛生, 有時候難免會訓斥寶寶“不要咬”或是強行拿下寶寶手裡的東西。 可是時間久了,

Advertisiment
發現當他抓到一個東西時, 會先看一看、敲一敲, 然後再咬一咬。 才明白原來他是通過吮、舔、咬等方式來嘗試認知事物、感知世界。 因此, 不再阻止淘寶的“亂咬”行為, 而是為淘寶做好玩具的清洗和消毒, 防止由於不衛生引發消化道疾病。 此外, 還給他買了專用的牙膠、磨牙餅乾, 但發現他並不喜歡咬這些東西。 後來, 就採用了很多網友的提議, 自己動手把瓜果切成條, 比如蘋果條、紅蘿蔔條、黃瓜條。 讓淘寶咬瓜果條, 既簡單便宜又有營養價值, 還能緩解出牙期的不適。

事件二:扔東西

淘寶在七個月大的時候, 開始有了扔東西的“壞”習慣。 他總是故意把手裡的東西扔到地上, 然後讓你撿起來遞給他, 他再扔到地上。 對這種故意的行為一開始我們確實很煩惱,

Advertisiment
批評他、和他講道理, 沒作用不說, 態度反而讓他覺得扔東西很特別, 可以引起大人們的注意, 所以水杯、玩具什麼的也沒少摔壞。 不過慢慢發現:如果他扔的是一個輕輕的物體, 他就會睜大眼睛看物體落下去;如果是一個重的物體, 他會自己先閉眼, 聽到“砰”的落地聲後再睜開。 這說明他已經知道了扔東西和發出聲音之間是存在著必然聯繫的, 扔不同性質的東西, 落地的方式和聲音也是有所差別的, 原來扔東西也是寶寶學習的一個過程。 認識到這一點, 不再對他大呼小叫, 反而給他一些合適的東西, 比如皮球、塑膠袋, 讓他扔個夠。 如果在適當的環境, 也會讓他扔一些玻璃瓶之類的東西,
Advertisiment
讓他明白有些東西扔了就損壞了, 告訴他是不能隨便扔的。 隨著月齡的增長, 淘寶這種扔東西的行為也逐漸淡化了。

事件三:到處爬

俗話說:三翻、六坐、八爬, 這話很有道理。 淘寶到了八個多月的時候, 已經可以爬得很好了。 一開始, 淘寶的姥姥認為讓寶寶在地上爬很髒且行為不雅, 我就對她講爬行的好處:爬行可加強寶寶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協調, 還能夠較早地讓寶寶主動接觸和認識事物, 促進認知能力的發育。 經過我的講解, 全家人都開始關注淘寶的爬行了, 為此我還專門查找資料學習如何讓寶寶學會爬行。 可是我家淘寶天生就有運動細胞, 不需要我做太多的引導, 小傢伙就開始“爬行天下”了。 到十個月大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淘寶已經不滿足於平面爬行, 而開始追求起爬樓梯的高難度挑戰了。 在十一個多月的時候, 淘寶在大人的看護下, 可以獨自從一樓爬到四樓。 當然這和我家四層的複式結構有關, 畢竟有這種可以讓天天練習的場所。 還記得, 淘寶第一次從一樓爬到二樓, 再到三樓、四樓, 從他開心得意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的成就感。 面對這種帶有危險性的遊戲, 作為爸媽我們並不是一味地阻止, 更多的是鼓勵他自己去挑戰。 當然, 面對這樣精力充沛的寶寶, 看護工作也是異常辛苦的。

事件四:認生

淘寶九個月大的時候,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脾氣變得很大, 一有陌生人看他, 就開始哇哇大哭, 別人抱他更是不行。 而在此之前, 他對看到的每個人都會露出純真甜美的笑容,

Advertisiment
誰抱都讓, 是所有人都喜愛的超級寶寶。 淘寶的這種“認生”行為讓我在朋友面前很尷尬, 只好推辭說這是越大越沒出息。 為了讓淘寶改掉“認生”的“壞”習慣, 我查找了很多育兒資料。 原來, “認生”這種行為表明寶寶已經開始有懼怕、警覺反應, 他會對熟悉的人表現出好感, 對生疏的人表現出陌生感。 從那以後, 我們去親戚朋友家、逛街購物、外出旅遊、飯店吃飯, 只要條件允許都會帶上淘寶, 目的就是讓他適應不同的環境, 接受豐富的刺激, 讓他感受不同人的聲音和男女老少的不同面孔;偶爾也會帶他去附近的幼稚園, 鼓勵他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 通過各種方式讓他長“見識”, 減少他對陌生事物的恐懼心理。 還別說,這種辦法還真管用,到了周歲,淘寶再也沒有出現過“認生”的情況。現在,淘寶見到小朋友特別熱情,主動與小朋友握手、擁抱,有些膽小的“小哥哥”、“小姐姐”還會被寶寶的熱情嚇哭,我這個媽媽還要在後面向人家解釋:“小弟弟是要和你交朋友……”。

還別說,這種辦法還真管用,到了周歲,淘寶再也沒有出現過“認生”的情況。現在,淘寶見到小朋友特別熱情,主動與小朋友握手、擁抱,有些膽小的“小哥哥”、“小姐姐”還會被寶寶的熱情嚇哭,我這個媽媽還要在後面向人家解釋:“小弟弟是要和你交朋友……”。

相關用戶問答